爱襄州兴襄州演讲稿襄州区2011年抗旱工作总结一、基本情况襄州区前身是原襄阳区,现有版图面积23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6.3万亩。辖12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鹿门风景名胜区,461个行政村(居委会),3103个村民小组;全区总人口10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7万人。农村总户数32.21万户,其中农户16.7万户,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坚持良种良法推广普及为基础,以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为抓手,以推进优质高产创建活动为途径,落实粮食惠农政策,加快科技转化应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产品开发,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41.3万亩,总产达到24.78亿斤,比上年增加1.78亿斤,增长7.7%,实现连续七年增产,再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连续七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88元,比上年增加1034元,增长15.8%,继续保持全省第9位、全市第1位的荣誉。二、旱情及抗旱情况1、旱情。正当襄州人民抓住国家政策机遇,继续大力推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为实现确保总产增加1亿斤以上,-1鸿忠、省长王国生致各市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信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立即行动,深入抗旱一线察旱情,看苗情,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抗旱工作;区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抓好当前抗旱和春季田间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做好当前抗旱保早中稻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连续发布了《关于加强旱情上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镇高度重视第1页共4页夏粮生产和当前抗旱促夏收夏种和田间管理工作,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组织到位。同时,区政府加大人员、资金、机械投入,全力开展农作物抗旱生产工作。在认真传达学习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后,区委、区政府强调抓好当前的抗旱救灾工作,对于促进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至关重要,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意义重大。并结合实际全面分析了当前抗旱防汛工作面临的形势,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要高度重视并努力克服旱灾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坚定抗旱夺丰收的信心,全力抓好水稻移栽和玉米等作物的播种保苗工作,保障全年粮食稳定增产。面对50年一遇的大旱,我区及时启动抗旱二级应急响应,区委书记郭忠、区长王军等区领导多次深入一线指导抗旱,区政府先后拨付2000多万元专款用于农作物抗旱工作,组织劳力,利用一切机械设备开展抗灾自救。各镇也多措并举加大抗旱力-3粮生产在面积、单产、总产上实现“三增”,夏粮种植面积143.455万亩,较上年增加6.285万亩,增4.58%;平均单产448公斤,较上年增加4公斤,增0.9%;总产达到64255万公斤,比上年60897万公斤增加3358万公斤,增幅5.51%。秋作物预计有一定增产。三、旱灾成因分析1、气候因素。据气象部门统计,全县元至2月份总降雨量仅为37.2mm,是历年平均值(81mm)的45.5%,3月份仅为3.3mm,不足历史同期平均值10%,四、五月份比历年同期少5—8成,有些重旱区无有效降雨时间已持续200多天,是有记录以来同期最小值,气象学家指出全球天气,气候异常,高温少雨、“温室效应,是导致干旱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区位于鄂北岗地南襄盆地,膨胀土地区,得水膨胀一团糟,遇旱干裂一把刀,保墒耐旱能力差,加剧旱灾程度发展。第2页共4页2、人的因素。据全区水土流失现状统计,轻度侵蚀263平方公里,中度侵蚀74平方公里,强度侵蚀18.7平方公里,全区16000口堰塘,有三分之一淤满报废,有二分之二减少蓄水量60%,大中小型水库蓄水量减少30%,其中黑清河水库淤泥推移比输水管高出2米以上,减少蓄水量350万方,据此推算,在不到20年时间内,水库将被淤平,再无调蓄能力,正是周边及县内毁林开荒,陡坡耕种这种“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行为导致蓄水能力降低,使抗旱水源不足的矛盾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