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时教学目的与评价方案八年级第二单元第6课第1课时课题:《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的:1、掌握生字词,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2、概括课文事件,分析阿长形象,把握作者情感变化。评价方案:一、应知应会:1、掌握以下字词: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2、介绍作者——鲁迅3、用简洁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能力提高: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完成表格1、文章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哪件事情?2、归纳每件事情表现阿长的性格特征,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3、依照文中时间的次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根据内容,填写表格)事情概括阿长形象作者感情写法归纳阿长形象:八年级第二单元第6课第2课时课题:《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的:1、精读课文,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2、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评价方案:一、应知应会:1、集体齐读6-18自然段2、分组朗读19-28自然段3、自由朗读29-31自然段二、能力提高:1、6-18自然段这部分写了哪几件事情?作者对这些事的态度是怎样的?在看似贬义的外表下鲁迅先生有没有对阿长的同情、怀念和赞美?2、19-28自然段,在这部分中,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过程。要求学生复述买书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体会“我”对长妈妈的感情。3、29-31自然段,文中哪些地方书写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4、总结一下哪些内容详写?哪些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八年级第二单元第7课第1课时课题:《背影》教学目的:1、掌握生字词,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2、走进文本,整体感知课文,评价方案:一、应知应会:1、《背影》一文的作者是(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背影》的体裁是。2、给下列词语中标下划线的生字注音交卸()奔丧()狼藉()簌簌()典质()赋闲()颓唐()琐屑()箸()蹒跚()拭()差事()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狼籍、踌躇、触目伤怀、蹒跚、不能自已、颓唐、二、能力提高:走进文本,整体感知1、本文以为线索,表现父亲的和儿子的_____。2、请找出本文的文眼。3、“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4、“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5、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6、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八年级第二单元第7课第2课时课题:《背影》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重点段,体会平实的语言,理解深沉的父爱。2、分析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激发对父母的爱心。评价方案:一、应知应会:1、朗读课文重点段,体会父亲对“我”的关爱。买橘子时,父亲的衣着:体态:走路姿态:动作:年龄:心态:2、这一段主要写了的背影,只要运用了描写和描写。表现了父亲买橘子时的,从而表现出父亲对儿子。二、能力提高:1、父亲的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表现在哪里?文中总共有几次表现?作者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学法提示:作者自己在文中的表现,是有具体的描述的,细心找)2、买橘子这么费劲,为什么不让儿子去,回来后“心里很轻松似的”表明了怎样的心理?3、原来觉得很“聪明”的作者,为什么看到父亲的背影两次流泪?又为什么怕父亲看见?八年级第二单元第8课第1课时课题:《台阶》教学目的:1、掌握生字词,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2、概括课文事件,分析父亲形象,把握作者情感变化。评价方案:一、应知应会:1、给下列字词注音:凹凼()门槛()涎水()砌()黏性()尴尬()撬()憋()半晌()揩()2、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二、能力提高: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起因:台阶低→地位低2、父亲是怎样造起了有高台阶的新屋的?经过:造台阶(攒钱攒物,砌屋造阶)3、房屋造好了,父亲怎样了?结果:台阶高→父亲老4、结合课文内容,归纳父亲的形象。八年级第二单元第9课第1课时课题:《老王》教学目的:1、掌握生字词,诵读感知课文。2、分析老王的形象。评价方案:一、应知应会:1、了解杨绛及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