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1课时四川省中江中学校李松一、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衣、食、住)和社会习俗(婚姻、剪辫易服、禁缠足,礼仪等)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知识与能力:学生通对图片的观察、材料的分析和教材的阅读,走近孙中山先生的日常生活,从而了解近代以来衣食住习变化的基本史实,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怎样变)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探究材料,总结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其归纳概括和论从史出的能力。(突破为什么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单独朗诵和齐声诵读诗歌的方式,用诗意的文字催生学生对变革中传统优秀文化缺失的惋惜感,进而从两方面来认识变革。(突破变的启示)重点:怎样变(侧重衣着、习俗)、为什么会变难点:变的艰难性和启示。三、教学过程四、教学设计流程策略意图授课大纲突破方法为什么变走近伟人,夯(问题导入法:时代变革与个人生活有何关系?时代变革影响个人生活,个人生活折射时代变革,今天我们就走近伟人孙中山先生,看看生活中的孙中山是什么样子的。)第一篇:走近伟人孙中山ppt展示孙中山从少年、中年、晚年衣着的变迁,由伟人的日常生活,折射实基础一、服装设计师孙中山——衣1、1840——1949,晚清明国时代(1)、男装的变化: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2)、女装的变化(旗袍):宽松肥大、保守、呆板到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美观2、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流行服饰:列宁装、布拉吉、干部服装、绿军装(2)体现特点:朴素单调、呈现中性化的色彩、与国家政治生活密切结合!3、1978年至今:个性大方,多样时尚总结性表格二、美食评论家孙中沙——食、住(自主学习)1、你是否赞同孙中山对中西餐的评价?为什么?2、中西建筑理念有哪些不同?三、自由婚姻的勇敢追求者孙中山——习1、变化的表现2、变化趋势:简约文明取代繁琐复杂;平等观念取代尊卑等级。角色置换:大人物(伟人)VS小人物(普通人)出服饰的变革。有利于学生体会时代与个人的关系ppt展示孙中山夫人宋庆龄青年到中年的旗袍穿着,并与今日对比,折射出女装的变化趋势PPt展示这一时期宋庆龄常见穿着的照片,由此引导学生得出这一时期流行的服饰的特点PPt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引导学生得出这一时期服饰的特点要求学生课后完成ppt展示孙中山生前对于中西餐的评论和其身前所住的中西住宅样式,让学生下来自主学习食、住部分的俄内容ppt展示孙中山的两段婚姻,引导学生对比这两段婚姻前后折射出的社会习俗和观念有哪些变化,进而归纳变化的趋势PPt展示冯玉祥所带的士兵剪辫子时痛哭流涕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社会普通大众面前,物质大人物如孙中山体现了时代在变化小人物则体现了变化的过程异常艰难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仍然很艰难,与孙中山等个别大人物站在时代前沿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利于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近代以来的变迁。怎么变分组探究,提升能力第二篇:变化的原因外因:西方工业文明迫使变革内因:政治上:政治环境的变动影响变革经济上:经济发展推动变革思想上:教育和思想的进步促使变革总结: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PPT展示四则材料,把学生分成4组,各讨论一段材料,由材料分析出变化的原因。然后抽学生起来回答。变的启示发散思维,升华情感第三篇:变的启示解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学习西方进行变革是必要的,但是在学习西方的时候存在着操之过急的现象,以致优秀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启示: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勿弃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PPt展示《为汉服的浅吟低唱》中的两段节选文字:前一段由个别学生单独朗诵,制造思变的氛围,同时引出话题;后一段文字由学生富含感情的集体朗诵,给出有力的答案!正课环节结束,依据板书进行回顾总结经典演练巩固知识,学学会方法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