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实施方案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推进以德治国,落实《纲要》精神必然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一、课题的提出我校为全区唯一一所初、高中一体化完全中学。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要根据青少年与青年不同阶段的特点,既要深入实施中学生素质培养中的“曙光计划”,同时又要加强成人预备期教育。近几年来随着我校初中生源逐年递减,学校主体侧重高中,管理机制也侧向高中管理。高中管理中,在升学的压力面前,越来越重视学生知识的培养,教学管理则显为突出,德育管理也更多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考学要求。同时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中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很难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规范养成的特点,初中生的青春期心理特点,生活、行为习惯还缺乏自觉性,更多依赖学校、家庭的养成教育,守则的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必要手段之一;高中生已开使有自己的思想、认识,已养成初步的行为、学习习惯,守则的遵守更多体现他们主观的意愿和之前的养成习惯。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学习成绩为主线,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面对挫折”良好习惯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内动力的提升。部分高中生缺乏公德意识,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缺少集体意识,自私自利现象明显。不懂孝顺父母、不够尊敬师长、不会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遇到矛盾冲突时,不会妥善处理,学生之间因为小事导致发生恶性事故发生的事情多有发生。许多事实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才是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学生习惯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学校及家长的高度重视。造就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对人的素质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使命和改革发展的方向。那么,如何将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工作做好、做实是摆在德育工作面前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经充分酝酿和论证,我们选择了此课题研究。二、养成教育的内容在德育管理中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来鞭策和约束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针对我校完全中学,既有初中又有高中学生,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研究的内容也不同,初、高中行为规范和守则不同,行为规范的养成也存在差异。守则的实现程度离不开平时学生的生活、学习养成习惯,所以学生的生活守则的遵守与规范养成教育密不可分。而中学生日常生活守则更多为条文准则,学生在接受上难免有些强性、抵触情绪,导致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养成上遇到一些困难。本次研究课题的设定,是研究如何根据初中、高中生年龄特点、生活习惯的不同,利用多种渠道、方法、渠道,如与家长联系沟通用亲情促进养成教育;开展感恩教育;树立优秀典型教育等培养他们将守则、规矩内化为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他律转为自律,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德,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学生的内心才会充实,行为才会洒脱,学生才会德才兼备。三、实施的方法及措施:研究任务:1、通过问卷分别调查初、高中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的知晓率,分析初、高中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养成教育。2、运用多途径、多形式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实际,积极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激励学生学规范的兴趣,探索教育方法,策略。研究思路:(1)把规范教育与形势教育紧密联合;(2)把规范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紧密联合;(3)把规范教育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紧密结合;(4)把规范教育同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研究方法:1、调查法2、资料查阅法3、访谈法4、个案研究法5、综合分析法过程安排:本课题研究时间为四年(2011.3——2014.10)(一)前期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