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个性”引导,发掘学生潜质——教师应转换视角,开发“后进生”资源马春金大多数教师都认为,“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是他们按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戴有色眼镜审视学生的结果。实际上,只要教师转换一下视角,就会发现,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其独到之处,都是可爱的;无论学生什么样的表现,都是智慧和能力的反映,都有其发扬光大的价值。尤其是后进生,造成这些学生不能正常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开发因此,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是关键。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一个孩子,你说他好,他就好了。”因此,教师能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师爱才能落到实处,育人才能方法得当,恰到好处。一、正视学生的“调皮”,积极开发这种资源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下,“乖孩子”一直是评价学生的重要尺度。班主任为了班级的“稳定”,便制定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举动。但好奇好动又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会因不“安分守己”而经常受到批评、指责,甚至遭到体罚。这类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关爱和尊重,便产生一种失落感,已有的一些美德不但不能强化,反而逐渐消失,与教师的对立情绪日益加深,学习放松,成绩下降,最终沦为“后进生”。不难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对电影、电视或网络等故事中“调皮捣蛋”的孩子赞叹不已,甚至对“恶作剧”的行为也是忍俊不禁,这实际上就是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智慧和创造力的认可。但是,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培养对象“驯”成循规蹈矩、百依百顺的“绵羊”呢?我们知道,调皮的学生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不逊色于那些“得意门生”,甚至他们所不能比拟。教师只要能够公正客观地看待调皮学生,用恰当的方式教育引导他们调皮的学生都能够自觉地增强自我约束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将来都能够大有作为。著名解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劳德,小时候想看清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竟然偷杀了校长的爱犬。校长虽然恼火,却很冷静。他觉得学生的强烈好奇心是一种教育资源,应该予以保护,并加以开发,于是罚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了事。这位校长教育的方法灵活,育人的方式独特。如果他也像普通老师那样狠狠地批评、体罚麦克劳德,不仅可能埋没一个人才,而且可能造就一个流氓。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二、投合学生的“倔强”,教师可视其为一种品格呵护人的性格没有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性格各有特点,各有长短。倔强的人性格虽然固执、强硬,但他有意志顽强、毅力坚韧的品格,有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列宁曾说过:“人们的缺点往往是同人们的优点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教师,大都要求学生只有优点,容不得缺点,喜欢以自己之“心”度学生之“腹”,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行为习惯来设计规定,强迫学生去执行,否则就是“不听话”,直“扳”到听话方肯罢休。殊不知,人非盆景,怎能预先设计和订制。倔强的人,你强迫其做事只会适得其反。教师没有必要按统一要求对学生进行整齐划一的教育,把有个性有棱角的学生“加工”成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无须非要刘翔成为“吊环王”,陈一冰成为击剑冠军。人的兴趣爱好只能培养,绝对不可以强加。性格倔强的人还有一个特点是服软不服硬,恰当的引导可使其心服口服;不当的鞭策有可能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就像大思想家爱默生一次和他的儿子想把牛赶进牛圈,可牛就是不愿进圈,他俩便一个前拉,一个后推,弄得精疲力尽也未达到目的。而他家的女仆只拔了一把青草便把牛轻而易举的引进了圈。这个故事发人深省,对待性格倔强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尊重其人格,尽量满足其个性需求,投其所好,引导学生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顺其自然的成长。三、不歧视“笨拙”,教师应不断去鼓励,促其进步有几个小孩想成为智者的学生。智者给每个小孩一个烛台,要它们保持光亮好多天过去了,智者都没有露面,大部分小孩已不再擦拭烛台了。一天,智者突然出现,发现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