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谈美术教育的多元化VIP免费

浅谈美术教育的多元化_第1页
1/2
浅谈美术教育的多元化_第2页
2/2
浅谈美术教育的多元化艺术教育有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品质,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学科相比,艺术更讲究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更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更追求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及高于生活的创新。艺术教育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要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施多元化的教学。一、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创新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所选的教学项目除具有一般教学项目所要求的特点外,还具有能“玩”的特点,通过“游戏”的方式组织教学改变教师苦口婆心地灌输、学生无精打采地应付的课堂现状,以增强师生互动,使教学由沉闷变为生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实现有效教学。所谓“玩”的教学项目是有目的、有趣味的游戏活动。如在《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包装生鸡蛋的纸造型,若纸造型在高处落地后其内的鸡蛋能保持完好则该纸造型的设计成功。另一道题要求学生用硬质纸材制作一张凳子,以能承受作者的重量为及格的标准,而优秀的作品还要经过造型的美观、合理及性价比等多方面的考核。通过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创造性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二、组织学生辩论,培养思辩能力据平常观察所得,让学生看—幅作品,他们的眼晴最多在画面上停留8秒钟;再让他们评述作品,大多是“色彩鲜艳”、“非常有趣”、“好看”或“不好看”、“不喜欢”等简单、肤浅的评述之词。这些反映了学生对作品有直觉感受而缺少深入的感知,其审美内涵没有充分挖掘。若在中高年级采用辩论的教学方式,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学生能够深入地欣赏作品,充分发挥审美潜能展现自我。如在美术史课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教师首先创造一个极佳的“辩论场”,“挑起”学生之间对作品审美观点的冲突,学生之间自然形成两大“阵营”,出现“喜欢”和“不喜欢”两种对立的观点。正方认为,这幅作品能抓住画面物象运用各种变形、破碎的图形,通过组合、重叠、切割的艺术形式,突出反映了格尔尼卡小镇被侵略者轰炸的惨状。画面的色彩用黑、白、灰表示极其沉重、悲哀、残酷,更加突出画面的艺术效果。而反方则认为,这幅作品不能直观地反映战争的状况,画面很乱,颜色也不漂亮,况且我们讨厌战争,需要和平,因此“我不喜欢这幅画”,等等。笔者认为,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辩论,发挥了创造想象,使作品审美因素越辩越清晰,学生的思维越辩越灵活。同时也在辩论中加深了对论题的理解并获得了不同的感受,逐步健全和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能力。在课堂上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让学生懂得,根据个人审美情趣的不同,对任何事物都应该采取不同的的观察角度与多元化的思维模式。三、临摹优秀作品,与大师切磋和对话对于一件优秀的作品,我们仅靠“看”去欣赏、理解和评价是不完整和不深入的,其结果会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要想使审美感受得到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临摹是一条较好的捷径。这就像是与大师进行切磋和对话,形成眼、脑、手的共同配合,从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挖掘。如欣赏临摹凡·高的《向日葵》时,学生通过临摹体验到凡·高的扭曲、旋转、火焰般的特殊的线条表现方法,在临摹中选择、表现和创造,不是一味的“克隆”,学生可以变换作品中的色调、构图临摹,也可运用画家的笔触、色彩画自己喜欢的花卉。这样的临摹才不落入教条临摹的怪圈,增强学生对大师作品表现技法和深刻内涵的体验,促进学生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和融合。四、走出课堂,拓宽视野,让学生拥有一双画家的眼睛让学生走出课堂,跳出书本的局限,徜徉在美的海洋中。我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美术馆观看大师的作品,让他们融入到审美的氛围中去,在大师的作品前受到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走进博物馆去欣赏文物,学生能亲历历史的文明和艺术的精髓,了解人类文化的发展,引发内心对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浅谈美术教育的多元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