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案关汉卿一、文学常识1、作者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的也是最伟大的戏剧家。他生于约(1213-1323),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之为“元曲四大家”。2、元杂剧元杂剧剧本大都由唱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元杂剧所扮演的角色:卜儿指老年妇女;外指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净指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旦扮演女角色。3、元杂剧中的宫调和曲牌有和不同?元杂剧运用的宫调有所谓“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吕宫和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宫调表示声音的高低。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同一宫调可以有不同的曲牌。如“正宫”是宫调名;“端正好”是曲牌名。舞台戏剧是一种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组成的综合艺术。舞台剧本是戏剧演出的依据,由人物台词和舞台说明组成。根据戏剧演出的要求,剧本结构必须遵循时间和空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剧本要在集中的场景中展开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活动,反映社会生活。舞台剧本既是演出的文本,也是一种文学样式,具有独立的阅读欣赏价值。阅读欣赏舞台剧本,要根据提供的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激活剧本中的人物形象,通过戏剧冲突来认识社会、体验人生。二、基础知识1、给下列汉字注音枷()跖()嗟()亢()勘()瀽()愆()湛()暄()偃()朝暮()提防()哥哥行()当罪愆()2、解释加点的词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深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表“这边”、“那边”或“这里”、“那里”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只嗟叹怨恨罚下这等无头愿发无根据上朝取应参加科举考试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里糊涂罪过兀的不是我媳妇儿这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澄澈的样子如今是三伏天道气候,天气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这里是依法判案的意思三、主题理解1、《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不朽典范。剧本通过善良柔弱的民女窦娥冤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当时恶人横行、官吏昏聩、司法腐败的黑暗现实,寄托了对饱受欺凌的下层民众的深刻同情,表达了伸冤雪恨、惩恶扬善的强烈愿望。2、课文节选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问斩的详细经过,是全剧的高潮。这折戏着重刻画了窦娥善良美丽的内心世界,突出表现了窦娥负屈含冤却不甘于屈从命运的抗争精神。3、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的重要创作方法之一,也是这折戏用以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表现手法。结尾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雪飞六月,亢旱三年,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作者却让它们在舞台上出现了。这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深刻、强烈,虽然不是现实的,却是合乎人民愿望的。这种手法,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作者要借助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使戏剧情节更富有传奇色彩,同时也表明当时的社会暗无天日,人间找不到真理与正义,只有把理想寄托在天公的超现实的能力上,窦娥的冤屈才能伸张,人民的愿望才能实现。4、窦娥赴刑场途中要求刽子手绕道而行,体现了她思想性格中的什么特色?前面的剧情已介绍了窦娥平时对婆婆的孝顺,为了使婆婆免遭酷刑,她甘愿牺牲自己,承担了“药死公公”之罪。这里窦娥要求刽子手不走前街走后街,怕的是被婆婆看见,引起伤心。可见她在走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仍然是如何不让年迈的婆婆伤心受屈,这正反映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这里是细节描写,一方面展现了窦娥性格中善良美好的一面,另一方面烘托了气氛,深化了主题,这是剧作者塑造窦娥形象,展现悲剧艺术魅力的重要一笔。按情节分,可分为三个场面:第一个场面从开头到“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在去法场途中诉冤。作者通过《端正好》和《滚秀球》两支曲子将窦娥的冤恨表现得体。开头一句“没来由”、“不提防”将窦娥莫名其妙含冤受屈时悲愤交加的心情表现了出来。“动地惊天”一句说明了冤屈之深、愤恨之极。“何为地”、“枉做天”是她对天地助纣为虐、抹杀正义的血泪控诉。这前无古人、惊天动地的叱问,具有穿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魅力。这种叛逆反抗情绪实际上是当时受压迫受折磨的广大劳动人民反抗黑暗统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