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王佳教学目的:一、理清课文思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主旨。二、训练精读课文的能力,体会文中作者写景的方法和品味景物的趣味。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比较长,为了便于教学,采用先分后合的方法‘先分开两部分研读,然后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使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采用教师提问题,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一、简要介绍鲁迅生平指导学生根据注释①,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生活地点、人们对他的评价及他的代表作5个方面(名、时、地、评、作)具体内容是: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出生,1936年逝世;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已出版《鲁迅全集》,其著名作品有金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以及收入《热风》等杂文集中的许多杂文。〔说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学生上中学学习的第一篇鲁迅作品。虽然他们在小学接触过有关普迅的一些知识,但是相对浅显,所以,这里可以将有关普迅的情况向学生适当多作一些介绍,以便为他们今后学习的鲁迅作品打一点基拙。“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大致可以概括教学中学生应掌握的有关普迅生平的知识。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读课文,自拟题目“……的百草园”△板书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看,课文可能主要写了几部分内容?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学生准备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教师提出要求:读完课文后,为这一部分拟定一个题目“……的百草园”,并说明拟定这个题目的理由。提示,抓住“乐园”来分析。△学生拟定的题目大致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百草园有趣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带给“我”快乐的百草园,难忘的百草园〔说明:课文比较长,分成两部分进行教学更能做到思路清晰。〕1,为第一部分拟定一个题目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先了解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如果学生能够回答出上面所列的这样的答案,就基本达到了这个环节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2.教师逐一提出下面的间题,学生讨论。△在第一部分里,鲁迅先生主要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明确:百草园的景物,听长妈妈讲故事,跟闰土父亲学捕鸟。△作者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写百草园景物的?·明确:整体、局部;植物、动物,静景、动景;听觉、视觉、味觉、触觉。从整体到局部,先静景后动景,植物一动物一植物,视觉—听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美女蛇的故事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明确:为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作者是怎样把捕鸟的过程写具体的?明确:先略写拍雪人,塑雪罗汉,以衬托更有趣的雪地捕鸟;然后点明时间;最后通过一连串动词的使用把捕鸟的过程写出来。〔说明〕以上几个问题是理解这一部分的重点问题。实际教学中,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以必要的启发,引导学生紧扣课文的内容来分析回答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而是指导学生如何精读课文。3.揣摩课文语言。△“似乎”是“好像”的意思,表示不确切;“确凿”是“确实”的意思。这两个词连用不是互相矛盾吗?怎样理解其中的意思?明确:已经隔了多年,最末次的相见印象淡薄,所以用“似乎’、而童年时的鲁迅对百草园生活印象深刻,因而用“确凿”。这样使用两个词语,为的是强调、突出童年的记忆,并不矛盾。△第2段的描写层次分明,其中有一组词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组词语是什么?明确: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说明〕揣摩课文的语言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重点放在学生难以理解的语句和作者使用精妙的语句上。揣摩语言不是一味地分析,也可以进行造句、朗读等练习。如“不必说··…也不必说”这组词语,就可以通过让学生造句的方法,使他们体会其中的层次性和描写的重点。4.总结第一部分。板书:百草园---我童年时的乐园百草园的景物美女蛇的故事热爱,留恋雪后捕鸟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读课文,拟题目“·…的三味书屋”,分析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落。体会作者惜别百草园时候的心情。△学生准备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教师提出要求:读完课文后,为这一部分拟定一个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