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学“做人”做人还需要教吗?回答是肯定的。一个人,掌握了知识技能也许会获得成功,但只有学会做人,具备了正直,善良,勇敢,坚毅,宽容,自信的品质和乐观,开朗,平易,独立,豁达的性格,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能立于不败之地。陶行知认为:少儿时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就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好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到学校来了以后,教师就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的是事倍功半。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练。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要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教育要循序渐进,要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要“鼓励创新”,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你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西方家长在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家庭教育价值观以及能力培养、品德教育、创造性激发等方面都值得我国家长认真研究学习。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要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要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家庭教育应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要注重关心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要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应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