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仁堡小学高效课堂语文导学案(B版)课题:《送元二使安西》课时:第一课时【预习导学】(时段:家庭学习时间:20分钟)1.“使”是什么意思?2.元二是的朋友,他姓,在家排行。3.安西是的简称,位于今天的。4.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字,号,后人称其为,苏轼称赞他的诗:,。5.唐代的渭城是今天的什么地方?6.阳关位于,它是通往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课堂导学】一、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自主读懂诗意。2、通过反复吟诵、想象画面,体会渭城景的美,了解借景抒情表达方式。3、学习品味古诗语言,感知“雨”、“柳”在诗中的特殊情味,了解诗的意象,体味古诗的文化意蕴。4、通过“更”字、品景、品酒、品地点等,进行质疑、想象、情境诵读、补充材料、对比朗读,体验出诗人离别时的伤感,感悟朋友间的深情。二、导学过程:策略流程自学研读内容学法时间合作交流内容学法时间展示反馈内容方式时间点拨整理知识生成规律总结激情导入,渲染气氛(预设时间5分钟)1、(播放《送别》)听了这段乐曲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啊,老师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种伤别离的惆怅之感。人生自古重离别,人生自古又伤离别。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年难以相见,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饱含萋萋满别情的送别诗。(教师板书课题)2、齐读古诗。3、解题,了解作者。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补充“出3、同桌交流自己对题目的了解和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感受。2、齐读古诗。3、全班交流题目和作者解读:使,安西,元二等补充作者资料:王维(701-761):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使”的通俗说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知道元二是个人名(师补充:名元常,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品读感悟(预设时时间20分钟)一、知诗人,以画解诗。1.师:读懂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2、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其中是否也蕴含着一幅画。3.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第一遍,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第二遍,大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第三遍,还可以合着节奏摇头晃脑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如果老师没有喊停,你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下去。汇报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4、合作学习一:师:读着读着,你从诗中看出画来了吗?请拿起笔,在诗句中圈一圈,这幅画都有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你体会到什么?(1)交流:哪些景物?——雨、轻尘、客舍、柳)(2)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3)朗读整首诗。师: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清新的空气,翠绿的柳树,早晨的小雨让客舍旁的1、你们都只劝了一杯酒,王维劝元二呢?从哪里知道?可见是劝了一杯又一杯啊。为什么劝了又劝呢?猜想一下。2、王维为什么会如此不舍呢?再次出示地图,标明两地距离,师适当补充:安西距离渭城三千多公里,就算是坐马车,元二也要走上大半年才能到达,更何况这一路去都是茫茫戈壁,人烟荒芜。现在你觉得,王维对老朋友出使安西仅仅只有不舍吗?还有什么?离别在即,王维不舍啊。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杯中的酒,酒有喝尽的时候,可1.、自由朗读三遍诗。2、纠错字音,再次读诗。3、合作学习成果展示交流。4、想象景物,掌握前两句诗的意思。朗读。5、从劝酒中悟诗情。6、引导朗读,感悟情义。听了大家的朗读,让我觉得雨后的天空变得更加明朗,空气更加清新。渭城的景物也都异常美丽,让人陶醉。教师点拨:(“柳”和“留”谐音,折柳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王之涣看到树上的柳枝被折去不少,想到这都是那些多情的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