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上多种学科性质中,从美术课程对于中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角度来讲,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学科性质,应当突出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1)人文性。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无论是三万年前的原始洞穴壁画,还是现代的绘画艺术,始终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不是单纯的谋生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像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以它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打动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并以有效的方式美化环境,提高人的生存质量。(2)工具性。英国著名美术批评家罗斯金认为,“各个伟大的民族都以三种手稿书写它们的传记,第一本是它们的行为,第二本是他们的言论,第三本是它们的艺术……惟一值得信赖的是第三本”。就人类的交流方式而言,主要分为语言文字和图像两种。据说西班牙人初到美洲时,写给墨西哥皇帝的信采用的就是绘画形式。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大街上、火车站、飞机场,随时随地,图像会映人我们的眼帘。美术像语言文字一样,它已成为另一种传递思想、情感,反映世界的重要交流工具。以上的定性与现行大纲本质上是一致的,现行大纲把美术课程定性为“艺术文化课程”。不同的是,课程标准在把美术课程定性为艺术课程的同时,有意强调了中小学美术课的素质教育特征,加强了美术教育的人文色彩,从而能更有效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看,这一定性将对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起到一个统领作用,并对改变重技巧、轻文化的倾向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