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南宁市三十四中黄光金[摘要]自2003年我区把信息技术列为高中毕业会考科目以来,信息技术课特别是高中信息技术课逐步受到各中学的重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就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我国已经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各个学科都开始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然而,当别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信息技术课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状:学校、学生不重视;上课所使用的教学设备陈旧;教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上机课、上网课成了信息技术课的代名词。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怎样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呢?以下就是笔者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些体会。1、明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可以表现为信息能力、基础知识、伦理道德和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能力是指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由于目前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主要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上机操作实践。如果教师能够教会学生自己主动获取信息的方法,学生就可以在已获取信息的帮助下主动去处理新信息,并将处理来的结果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这对于学生打好基础、培养信息意识和感情都有很大的作用。上网是高中信息技术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网络中有各种各样消极和积极的信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有明确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才能够针对目标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2、几种教学方法(1)“做中学”“做中学”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教学观。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通过各种活动去“做”的过程,也即“经验”的过程。他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步骤: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1]笔者认为这种教学观可以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但是需要进行变通。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经常接触和使用计算机,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做”,从“做”的过程中去学到知识。究竟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学生在“做中学”,以下是笔者的一些见解。信息技术有高中毕业会考,这就决定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够脱离课本中的内容。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南宁市城郊结合部,生源来自附近的五一路、亭子、沙井及西乡塘等区域,学生三分之一来自城市,三分之二来自市郊的农村,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千差万别:有的学生家里就有计算机,有很多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一定的基础;有的学生本身对计算机感兴趣,从其他渠道了解了许多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但无实际操作经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一无所知;有的学生既无兴趣又不知道,甚至还不想知道。因此,需要结合课本中的内容,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方法如下:①明了。在进行活动之前,让学生明了所进行的活动需要用到的新知识点。②联想。在活动中使学生能使用到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点。③系统。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和概括。④方法。教师布置相应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后使用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进行练习。例如在讲授“用计算机制作板报”这个教学内容的时候,由于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这些内容,如果再照课本来讲解,学生肯定不想听,因此可以使用活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可在上课时先说明知识点,然后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以活动的方式制作各种主题的板报,活动过程中允许学生相互间进行讨论。学生制作好之后,教师把作品收集起来,选择好的作品向学生演示,让学生说出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教师针对细节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