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摘要]:数感,在《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并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合理性作出解释。”《标准》将数感定义为一种感悟,这既包括了感知、又包括了领悟,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思维。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要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和生活情景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和解释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答案等。[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方法[正文]我们的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如爸爸今年15岁、二(1)班学生有41.5人、铅笔长20米、冬冬身高175米诸如此类明显的错误,就是一天没学过数学的人也不致于犯,而我们的学生怎么就会这么糊涂?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这些孩子没有良好的数感。所谓数感就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时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是人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在小学数学新课标课程中已经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充分表明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作为起始阶段的小学生,更是应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感。那么,如何用好教材,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把培养学生的数感落到实处呢?一、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要和数学打交道的。因此,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例如:在学习千克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感受1千克有多重,可以让学生先称量1千克玉米有多少粒,再让学生算算1粒玉米大约有多少千克。假设一个家庭一天吃1千克玉米,那么1000粒玉米够这个家庭吃多少天?通过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维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抽象的数据具体化、生活化,从而使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一定的数感。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生活活动中,培养学生感知、发现、探索身边的数量。又如,在“认数”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譬如,教学“0”的认识,不仅借助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了“0表示没有”,还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生活中常见的“0”,丰富了学生对“0”的意义的理解还有像学完了“1-5的数的认识”、“6-10的数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后,都安排了“生活中的数”这样的情境图,让数与生活密切联系,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又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二、在动手实践中丰富思维,培养数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具体性、形象性为主,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动作思维。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重要手段。著名数学家波利亚也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各种探索机会,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践活动如动手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数学知识,从中建立数感,发展数感。在教材中,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好多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分类”时,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延伸到整理自己的房间,并说说这样整理的理由;在“比大小”时,让学生面对三只猴子和四个梨、三个桃子、二只香蕉,通过对一对分一分真实地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形象地与大小、等于符号挂钩,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挂钩。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操作活动:“折纸活动:动手折二分之一,让学生拿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2,并且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折法。如果继续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下去,还有可能出现几分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