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学习重点: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回顾预习(一)反复诵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笔译全文。(二)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经”《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三)注音氓()之蚩蚩()匪()来贸丝送子涉淇()愆()期将()子无怒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于()嗟()鸠兮徂()尔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隰()则有泮()二、自主、合作、探究1、解释:氓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蓍草其黄而陨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抱布贸丝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2、通假字:例句假借字本字意义氓之蚩蚩于嗟鸠兮犹可说也隰则有泮3、古今异义:(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3)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4)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5)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4、翻译句子(1)尔卜尔筮,体无咎言(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3)士也罔极,二三其德(4)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四、总结提升:五、拓展·延伸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读时只要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氓》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2、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重点: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课时安排:1课时一、回顾预习(一)文言知识点找出文中的通假字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古今异义:至于顿丘三岁食贫秋以为期总角之宴2、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