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小结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面以“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片段:乘车问题: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生:好!(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生:车上原有28人,到站后下去9人,又上来13人。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生1:会。28-9=19(人)19+13=32(人)答:这时车上有32人。师:28-9=19(人)表示什么意思?生1:28-9=19(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19+13=32(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生2:有,28+13=41(人)41-9=32(人)生3:还有,13-9=4(人)28+4=32(人)师:说得真精彩!教学反思:本人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中,以“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我在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时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我在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同时配上儿歌,使学生掌握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两步计算应用题>儿歌两步计算应用题,读题审题要仔细。解题一环扣一环,中间问题是关键。数量关系要找准,计算步骤要理清。抓住中间带两头,准确答题乐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