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什么是文体(一)文体与风格在古代汉语中,文体这个词有两种不同的意思:一种意思指文章的风格流派。另一种意思是指文章的体裁、类别。体裁和风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是有联系的。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曾经把文章的体裁分为四大类,同时又讲了每一类的风格特点。他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奏议、书论、铭诔、诗赋这是体裁;雅是典雅,理是讲道理,实是摆事实,丽是有文采。雅、理、实、丽是风格问题。这段话反映出古人力图以不同的风格特征作为文体分类标准,将诸多文体归纳成若干种风格类别。《文心雕龙•定势》中,刘勰也从文体风格着眼,将诸多文体归纳为六大部类:“是以囊括杂体,功在铨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虽复契会相参,节文互杂,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刘勰认为,相似的文体风格是各部类文体的“本采”(亦即本色),它足以铨别不同部类的文体,使之“宫商朱紫,随势各配”。用描述性的语词指称时代风格、文体风格、作家风格、作品风格、语言风格。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体裁也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如宋词有婉约派和豪放派,就是因为其风格不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体裁、类别问题。(二)文体之源及文体分类中国古代对各种文体进行分类,肇始于西汉末年刘歆的目录学著作《七略》。在《七略》中,《诗赋略》与《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相并列,著录的最纯粹的文学作品一一诗与赋。据《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将所收著作分为五类,即:屈原赋类、陆贾赋类、荀卿赋类、杂赋类、歌诗类。在这里,既有赋与诗两种文体的区别,又有赋体中四种类型作品的类分。这种两级分类的文体分类方法,不仅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提供了基本的操作范型,也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姚振宗说:诗赋略,旧目凡五,一、二、三皆曰赋,盖以体分,四曰杂赋,五曰歌诗。其中颇有类乎总集,亦有似乎别集。章炳麟也从表现方式着眼,对杂赋以外的三类赋的特征做了更为简要的归纳:《七略》次赋为四家:一曰屈原赋,二曰陆贾赋,三曰孙卿赋,四曰杂赋。屈原言情,孙卿效物,陆贾赋不可见,其属有朱建、严助、朱买臣诸家,盖纵横之变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辨析文体,已经逐渐蔚为时代风气,出现了一大批相关的论著。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虞挚《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任昉《文章始》(一名《文章缘起》)、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颜之推(531-590后)《颜氏家训•文章》等,便是其中的荦荦大者。根据这些论著,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一些基本特征。刘勰在《文心雕龙•杂文》:“智术之子,博雅之人,藻溢于辞,辞盈乎气。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中国古人对众多文体的归纳类从,主要从文体的本源与文体的特征两方面着眼。就文体的本源而言,古人认为所有文体均可溯源于五经,或者说正是五经生成了众多的文体。因此以五经为纲,众多文体便可以同类相聚,形成不同的文类序列。如刘勰《文心雕龙•宗经》说:“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2也。”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为什么要学习文体知识(一)文体知识是古代文化知识的一个方面无论研究古代历史或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批评史,都应该具有文体方面的知识;应该了解各种文体的产生、演变的历史;应该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与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应了解各种文体有哪些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