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训练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导语】同学们,你有没有注意到,当把一棵大树锯倒以后,我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树墩的横断面上有一圈一圈色泽不一、大大小小的同心环纹。有经验的人通过观察这些环纹就可以说出这棵树的年龄,凭借的是什么呢?(学生:年轮。)对,大树是用年轮记录自己生命的脚印的其实,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那么,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让我们走进《时间的脚印》来探寻答案吧。二、新授(一)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展示】检查预习腐蚀(a浑浊(0)山麓(U)海枯石烂(u)粗糙(a)龟裂(u刨刮(a)楔形文字(e)词语解释山麓:山脚。龟裂:裂开许多缝子;呈现出许多裂纹。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但本文是原意。(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速读课文,回答问题。【教师提问】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2/6学生回答】本文主要写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探索自然奥秘。【教师提问】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教师点拨】说明文语段一般比较规范,一般都有以下三部分:总起句——展开句——总结句。这种段落特征在课文的第三部分最明显。若能抓住一些关键语句,就能把握这些语句所在段落的内容,然后再找出哪些段落联系更紧密,共同说明了一个方面的问题,那么这几个段落就是一个层次。【课件展示】第一部分(〜)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第一层(〜)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第二层(〜)岩石保存了历史痕迹。第三部分(〜)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训练学生查找关键语句组织语言的能力,培养其自主、合作意识,这是理解全文的基础。)(三)细读课文,深人理解【教师提问】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学生回答】本文标题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教师提问】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诗?【教师点拨】从题目的含义、修辞手法以及与本文主题的关系等方面来思考。【学生回答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诗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人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个问题,初步了解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师提问】文章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学生回答】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3/6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铜壶滴漏”只是记录时间的另外一种,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文的主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师提问】第段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教师点拨】联系本段前后段的内容,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学生回答】本段是过渡段,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曰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起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一一岩石是怎样被自然界的各种因素改变的,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教师追问】文章中还有哪些独句成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