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电信业回顾与展望蜂窝移动通信的概念是美国著名贝尔实验室在1947年提出的,真正研制是在70年代随着微电子、计算机等基本技术的发展才开始的。1978年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芝加哥终于试验成功世界上第一个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并于1983年正式投入商用,为解决“汽车王国”居民开车时无法通信的烦恼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从此,蜂窝移动通信走入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全球迅速奔跑,迄今全球移动用户数已经超过33亿。蜂窝移动通信深深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我国于1987年正式引入蜂窝移动通信,经过20年的风风雨雨,造就了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网,如今我们的移动用户数已经超过了6亿,占全球移动用户的1/6强。中国的移动通信网随同世界潮流(见图1,从第一代(1G模拟系统起步,跨入了大发展时期的第二代(2G数字系统,现在正处在进入第三代(3G的前夕,并且开始向第四代(4G迈步。收稿日期:2008年11月5日图1移动通信网的演进1G的主要贡献是引入了蜂窝的概念,通过采用频率再用技术使容量大大提高。话音业务是第一代的唯一业务。2G虽然仍定位于话音业务,但开始引入数据业务。更重要的是引入了数字技术,并在欧洲形成了统一标准,国际漫游的范围大大扩大。3G定位于移动多媒体IP业务,传输容量更大,灵活性更高,形成了家族式的世界单一标准,并将引入新的商业模式。4G将定位于宽带多媒体业务,使用更【摘要】文章回顾了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2G、再到3G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各个发展阶段中国移动和联通各自的技术路线选择、网络发展及业务应用情况,论述了我国自主创新3G技术TD-SCDMA的发展现状及其向4G演进的方向,最后指出了其他需关注的技术动向。【关键词】蜂窝移动通信模拟系统数字系统GSMCDMAWCDMATD-SCDMA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演进历程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雷震洲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电信业回顾与展望高的频带,使传输容量再上一个台阶。在不同网络间可无缝提供服务,网络可以自行组织,终端可以重新配置和随身携带,是一个包括卫星通信在内的端到端IP系统,与其它技术共享一个IP核心网。1广东打响第一炮80年代中期,世界上存在着多种标准的移动通信系统,如北美AMPS、欧洲的TACS与NMT450/NMT900等,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当时,我国的通信基础还比较薄弱,更没有自己的移动通信技术,要发展移动通信只有走引进、消化、吸收的路。1984年,原邮电部开始组织队伍对蜂窝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研究,基于频段(使用450MHz还是900MHz?、号码(使用网号还是局号?、跟固网关系(要不要漫游?等方面的考虑,在众多的技术标准中,最终选择了欧洲的TACS标准。1987年,我国从瑞典引入TACS标准的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率先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以首批700个用户实现了“零”的突破。不久,我们从摩托罗拉和爱立信分别引进TACS系统在不同频段上建成了全国模拟A网和B网。1988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增至3000户,1990年达到1.8万户,1994年激增到了157万户。由于TACS系统没有统一联网的标准,随着用户规模的发展,网络逐渐暴露出覆盖差、稳定性差、不能实现网间漫游与互联互通、没有实时计费系统等问题。后来在各邮电部门、科研单位与设备厂商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网络漫游和互联互通,并建立了模拟移动网的运营支撑系统,为我国模拟移动网的建设、维护和运营创造了条件,为我国今后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建立了全程、全网的网络维护体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数字系统覆盖中国大地模拟系统为移动通信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模拟系统固有的缺点带来了发展的局限性。系统制式多,各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难以实现漫游;频谱利用率低、容量小,无法适应未来需求;不适合开展数据业务;安全保密性差,容易被窃听;设备复杂昂贵。这些都不利于移动通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欧洲在1982年设立移动通信特别小组着手研究泛欧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即GSM系统,于1992年正式投入商用。现在该系统已发展成为占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系统。截至2007年6月底,全球共有25.4亿GSM用户,占全球移动用户的85%。美国自1987年开始研究能够满足其要求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后来推出了IS-54TDMA和IS-95CDMA两种标准,分别于1993年和1995年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