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经典实验1.1771年普利斯特利实验本实验缺点:缺乏空白对照,实验结果的说服力不强。2.1864年萨克斯实验遮光――→――→(1)本实验中黑暗处理的目的: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避免干扰。(2)本实验为自身对照,自变量为是否照光(一半曝光与另一半遮光),因变量为叶片是否制造出淀粉,检测因变量的方法为是否出现颜色变化(出现深蓝色)。3.1880年恩格尔曼实验(1)本实验的实验组为极细光束照射处的叶绿体,对照组为黑暗处的叶绿体和完全曝光的叶绿体。(2)本实验中为自身对照,自变量为光照(照光处与不照光处;黑暗与完全曝光),因变量为好氧细菌分布部位。易错警示!恩格尔曼实验方法的巧妙之处(1)实验材料选得妙: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水绵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2)排除干扰的方法妙: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控制无关变量和减少额外变量,恩格尔曼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进行。(3)观测指标设计得妙:通过好氧细菌的分布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的部位。(4)实验对照设计得妙: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4.1941年鲁宾、卡门实验――→(1)本实验方法为同位素标记法。(2)本实验为相互对照,自变量为标记物质(HO与C18O2),因变量为O2的放射性。思维激活连一连发现史中的经典实例拓展1.(·海南单科,10)某植物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不同,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h后,用锡箔纸遮蔽叶片两面,如图所示。在日光下照光一段时间,去除锡箔纸,用碘染色法处理叶片,观察到叶片有的部位出现蓝色,有的没有出现蓝色。其中,没有出现蓝色的部位是()。A.a、b和dB.a、c和eC.c、d和eD.b、c和e解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淀粉,淀粉遇碘变蓝。a处黄白色,没有叶绿素,特别是没有叶绿素a,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处有叶绿体和光,能进行光合作用;c、e处遮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处有叶绿素和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答案B教材经典实验变式2.(经典高考)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解析空气中有氧气,因此实验条件中不能有空气;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和CO2,NaHCO3稀溶液可分解放出CO2。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