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5年9考)(浙江卷,全国Ⅰ、重庆卷、安徽卷……)一、实验原理1.分离原理土壤中细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由于它们体内能合成脲酶,这种物质在把尿素分解成无机物的过程中起到催化作用。2.筛选菌株的原理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在选择培养基的配方中,把尿素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氮源,原则上只有能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够生长。二、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②方法:用血球计数板计算。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②操作: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三、实验流程土壤取样―→样品的稀释―→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细菌的计数。注意事项(1)在同一稀释度下,至少对3个平板进行重复计数,然后求出平均值,并根据平板所对应的稀释度计算出样品中细菌的数目,如果某个平板的菌落数与其他差别甚远,说明该平板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应舍弃。(2)统计的菌落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用活菌数来表示。思维激活判断正误(1)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学生用书第245页(2)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应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氮源()。(3)统计样品中的活菌一般用平板划线法()。(4)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蓝,则说明筛选到分解尿素的细菌()。答案(1)√(2)√(3)×(4)×微生物分离与计数的考查(·浙江自选,17)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在患者体内采集样本并制成菌液后,进行分离培养。实验基本步骤如下:―→―→―→―→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在配制培养基时,要加入尿素和酚红指示剂,这是因为Hp含有________,它能以尿素作为氮源;若有Hp,则菌落周围会出现________色环带。(2)下列对尿素溶液进行灭菌的最适方法是________灭菌。A.高压蒸汽B.紫外灯照射C.体积分数为70%酒精浸泡D.过滤(3)步骤X表示________。在无菌条件下操作时,先将菌液稀释,然后将菌液________到培养基平面上。菌液稀释的目的是为了获得________菌落。(4)在培养时,需将培养皿倒置并放在______中。若不倒置培养,将导致______。(5)临床上用14C呼气试验检测人体是否感染Hp,其基本原理是Hp能将14C标记的________分解为NH3和14CO2。解析此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知识。(1)幽门螺杆菌(Hp)含有脲酶,能以尿素为氮源,在加入尿素和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中培养Hp,由于尿素经脲酶的降解可产生碱性的NH3,NH3能使培养基中的酚红由红黄色变成红色,故菌落周围会出现红色环带。(2)由于尿素加热会分解,对尿素溶液进行灭菌最好用G6玻璃砂漏斗过滤。(3)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步骤是:配制培养基→灭菌、倒平板→接种→培养。为获得单菌落,接种操作前应先将菌液稀释,然后将菌液涂布到培养基平面上即可。(4)微生物培养时需将培养皿倒置并放在恒温培养箱中,若不倒置培养,则无法形成单菌落。(5)幽门螺杆菌能将14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4CO2,故临床上常用14C呼气试验检测人体内幽门螺杆菌的存在。答案(1)脲酶红(2)D(3)接种涂布单(4)恒温培养箱无法形成单菌落(5)尿素拓展归纳1.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1)原理:CO(NH2)2+H2O脲酶,CO2+2NH3;由于NH3的产生,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因此可通过检测pH的变化来判断该化学反应是否发生。(2)方法: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若指示剂变红,则pH升高,说明该种细菌能分解尿素。2.对照原则的运用(1)判断培养基中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