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纲要求】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课标提示】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时期概况西汉“”长期郡国并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加强唐朝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北宋①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元朝地方设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2.君主专制的演进时期概况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要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元代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时期概况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1)判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北宋时期基本得到解决,地方失去了独立性,完全服从中央。(√)(2)判断:(·山东文综,10,改编)“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实际上反映出宰相职权范围扩大的现状。(×)(3)“”选择: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C)A.秦朝三公九卿制B.西汉中朝制度C.唐朝三省六部制D.清朝军机处(4)思考: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有何变化?答案: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归纳为一、二、三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两条主线: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2.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1.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的区别唐代中书省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政令,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2“”“”.宋代中书门下不同于唐代中书省“”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宋朝宰相受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牵制,不可能集决策、审议权于一身。备课札记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1)宰相制度的废除(2)内阁的出现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2)建立(3)认识(1)判断:军机处的设置从侧面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2)“”判断:中国古代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是启用身边亲信近臣和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3)选择:对于清代军机处设立的目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C)A.国家统一的需要B.政令统一的需要C.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D.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4)思考:(·课标全国,29,改编)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答案:清朝设立军机处。,“”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可归纳为一废、二设、走极端宰相制度和内阁的区别宰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备课札记聚焦重点史论突破——重点一以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史论要点]要点1如何理解君主专制的内涵?提示:君主专制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表现在皇权和相权之争上。要点2秦汉以来,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怎样的演变趋势?提示:从汉代开始,皇帝通过削弱、限制、分割宰相的权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