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时间断限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线索特征政治(1)伴随西方侵华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经济(1)“”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2)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3)“”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思想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社会生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一、政治上: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探索1.沉重的民族危机(1)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2.中国人民的抗争(1)戊戌变法: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2)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屡遭挫折,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二、经济上: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初步发展(1)背景: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短暂春天(1)背景: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3)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三、思想上:近代前期中国四大社会思潮1.维新变法思想: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2.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3.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4.社会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四、生活习俗上:社会生活与习俗的新变化1.物质生活的变化(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剪辫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4.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通史专题]考向一西方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视角1创设新情境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