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教育的路上》演讲稿读朱永新老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时不时被他对教育独到的感受所感动,在一篇篇美文中,在一句句精辟的话语间,我倾听着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理想,感受着他的新教育实验梦想,汲取着他的教育思想精髓,体会着一个“教育市长”的赤子之情和强烈的教育责任感。“我是一个行者行色匆匆,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理想、智慧、激情、诗意和力量。”朱教授写道。他为教育准备了一切,他肩负着自己对教育多年的感受行走在自己的教育路上。书中朱教授提倡要重视人文倡导实践。他说:“只要我们在行动,我们就会不断地前行。”我的理解是: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会成功。何尝不是呢,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憧憬诸多而实现甚少,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超越。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们不要太多响亮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当下的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因为我们有梦。关于点滴培养出学生的学习习惯。一个孩子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成自然,自然成定势。良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无穷。在书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朱老师对于日记习惯培养的提倡。通过写日记,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入思考;可以锻炼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可以倾诉自己的感情,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可以锻炼意志,开阔心胸,净化心灵。甚至可以说,写日记也是一种持效的“道德长跑”方式。通过写日记学生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让自己与自己对话,让一个自我战胜另一个自我。总之,日记可以使自己不断得到新的感悟,学生在求善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求善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从而形成既主流又个性化的道德品质。日记不仅为学生所受益,教师也是如此。书中提到一位“海子”老师,她在网上为班级的学生建立起个人档案,记录第1页共14页每个学生的点滴,积跬步镂金石,于是她写下了名叫《孩子,我看着你成长》一书,她的故事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是感动是钦佩更是敬慕。而前些日子,总是耳闻教师辱虐学生的种种事件,捶胸顿足之余,我便认真思索师生之间剑拔弩张的种种原因。眼见社会舆论对教师这一行业提出种种不安和质疑,我不禁感叹:若是像“海子”老师那般以心交心,以爱育爱,那么此类事件是否将不复存在。对于学生而言,在近二十年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在促进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同时的我们也能在他们身上学到长大成人后被忽略的东西。与孩子们亲近,用知识和童真促进我们共同的成长,这是身为教师的一种幸福。朱教授用一首诗歌表达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是啊,生命中不能没有爱与心,教育中更不能没有爱与心,以爱育爱,以心换心,我理想的课堂是和谐的,活泼的,充满幸福感的。虽然此刻的我仍是只尚在茧中的毛虫,但是我期愿破茧成蝶,因那爱做梦的人才有实现它的内驱力。生命不息,教育不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二篇。《走在教育的路上》读书笔记最近,有幸得到了朱市长的一本书《走在教育的路上》,利用了两天的时间匆匆看完,虽没有领略书中精髓,但是,却让我真正认识了朱永新市长或者说朱教授的崇高境界,他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激情,对教育现状发展的忧思,对教育改革的执著,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关注,对基层教育工作者成长的精心呵护、关切和牵挂,对教育现实困境的一次次流泪……深深感动了我,读完这本书,仿佛和朱教授真的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好象我也成了一名为了理想的教育而和他并肩战斗的行者。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他主持的“新教育实验”,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学校加入此项行动,而且已经取得了卓著的成果。“新教育实验”倡导了“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营造书香校园”就是创设浓郁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