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好奇心、上进心的主要手段就是创造恰当的问题情境,也即提出具有挑战性、同时又适合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积极地学习,而且不仅能学到知识、也能学会思维,包括养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强调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后,是否还要充分发挥认真听讲、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作用;……或许这些都是常识,但在所谓的‘新理念’的光芒下往往连常识都会迷失,迷失在被煽动起的浮躁中•第三,什么是好的“合作学习”所应满足的基本要求?从数学教学的角度看我们应当如何去实现这些要求,数学教学在这一方面是否又有其一定的特殊性?•第四,我们应当如何去认识“动手实践”与数学认识发展之间的关系?什么是“活动的内化”的真正涵义?如何能由“社会性的提问”转向“学科性的提问”?•数学教学中的互动应当真正促进思维(包括方法等)的优化。•教学中的常态:学生对于其它方法往往视而不见,根本不予关心,更不用说与自己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比较。关键:努力做到“小中见大”,也即努力揭示研究的普遍意义(1)算题呈现与情境创设;(2)算法探究与动手操作;(3)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情境创设,不是简单地更换问题中的角色,让学生喜欢而已。……应当依据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还要考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否保持了心理的安全感。•提供开放性的学习内容、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开放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探索、思考、交流,是主动给学生的生成提供了可能。……•中国的数学课堂中有许多独特的导入方式,除了现实“情境呈现”之外,还包括“假想模似”、“悬念设置”、“故事陈述”、“旧课复习”、“提问诱导”、“习题评点”、“铺垫搭桥”、“比较剖析”等手段。•探究、发现数学规律,则只能少量为之。(3)“合作学习”与中国的“师班互动”。•“师班互动”是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类型。……中国的数学教师采用了“设计提问”、“学生口述”、“教师引导”、“全班讨论”、“黑板书写”、“严谨表达”、“互相纠正”等措施,实现了师生之间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和谐对接,最后形成共识的过程。•一个常见的错误认识: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将“学生为本”这样一种教育思想简单地等同于以“学生为中心”去进行教学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更为标准的提法:应当同时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究竟什么是真正实现“双主体的双互动”的关键所在?•可能的结论:问题引领!•必须预设学生会提到什么问题。当学生阐述不清的时候,老师要把材料明晰化,帮学生阐述清楚;学生提的问题比较笼统的时候,老师要把问题细化;学生提的问题跨度大的时候,教师也要能纵横驰骋,指点江山。”关键:适当的提问•适当的提问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手段:(1)教学工作启发性的主要标志;(2)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3)活动“内化”的关键。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1)善于举例;(2)善于提问;(3)善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