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数学课堂讨论拒绝“作秀”——人教版六年级《整数除以分数》案例评析武汉市江汉区天一街小学董蕾【教学背景】课堂讨论是认知活动,也是精神活动,它更是生命活动,与人交流、合作、讨论是生命历程的“必修课”。当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聚焦课堂讨论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真实地走近它时,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确实在扎实地实践,在努力地实现着讨论的多元价值。但也发现了许多“作秀”的课堂讨论,多元的价值观在“形似”中“神离”了,“作秀”的讨论活动中隐藏着美丽的危险——一种普遍存在于“宽松热闹”、“自主讨论”等眩目光环下的“杂乱”与“浮躁”,为多数教师谈论着的价值观与具体的教学行为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层。【课堂写真】案例片段:教学整数除以分数时,教师通过导入题“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2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改编为“一辆汽车小时行驶18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后组织探究讨论活动如下:1.猜想:怎样计算18÷?讨论后猜想得出:(1)生1: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18÷=18÷0.3=60(千米)。(2)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当除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用这种方法就不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3)生3:因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我想整数除以分数也只要用整数乘以分数的倒数,即18÷=18×=60(千米)。(4)师:“整数除以分数用整数乘分数的倒数”这种猜想究竟是否正确呢?下面大家一起来讨论研究“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2.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下面的线段图,让学生借助线段图进行独立思考。(可实上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每个人都在高声地说,谁也听不清谁的。5分钟过后,教师让学生发表小组讨论的意见时,却没有人愿意举手发言。与刚才的热闹相比课堂上比较沉闷,教师没有办法只好出示思考题帮助学生讨论)1小时行?千米小时行?千米小时行18千米(2)教师出示思考题。先想:小时行18千米,就是3个小时行18千米,可以先求出小时行多少千米,列算式为:。再想:1小时里有10小时,所以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可以列式:。根据乘法结合律,可以得到:。(这时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5分钟过后,教师让学生起来发表推想过程,结果还是没有几个人举手,这时教师看看时间,只好叫几个好学生来讲述推理过程)(教师接着又叫了二人叙述一遍,最后让学生打开课本让学生质疑讨论,下面又是一片热闹;又过了几分钟组织全班讨论学生发表质疑意见时,又是一片寂静教师只好组织小结)【分析研究】一、让我们一起直面动态的课堂讨论,真实地触摸它的脉搏。从认知的层面看,实施课堂讨论是现在教学体制下对学习品质的顺应与尊重它以承认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学生以主体地位、主体身份进入讨论,在讨论中消解各自的主体,最后获得个性化、主体化的认识。分析上例教学,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教师的确试图在变革自己讲授的习惯并通过增加学生间课堂讨论的方式获得多元的教学价值。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教者试图通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借助画线段图思考,通过算一算,说一说,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得出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推理思考过程。该教师没有干涉任何一组的讨论,也不是消极地冷眼旁观,也确确实实地参与了学生的讨论。当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教师还能辅以线段图、思考题进行引导。但我们感受最多也最深的却是理想与实际的断裂—学生在讨论的表现怎么会差强人意,达不到教师预想的目标呢?为什么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表面上看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成效呢?支配着这种教学行为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呢?……二、让我们一起剖析动态的课堂讨论,透彻地感受它的脉搏。教学中还常见这样的现象: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或有学生离开座位,几人围在一起,组成一个个讨论学习小组,顿时教室里嗡嗡声一片。小组里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甚至有的小组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