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东北街小学马习平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要求。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教育创新应从小学课堂抓起,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尝试了如下四个步骤一、设计好导语: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所以导语是引入新课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关键。如果老师能设计出一个好的导入点先声夺人,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前提。如上《三月的原野》可以采用谈话式导入:春,预示着生机,预示着活力。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能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吗?这一问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他们纷纷举起了手,畅所欲言。刚才大家谈的是我们南方的春天,那么,北国的春天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让我们一同来感受。通过谈话,说春天,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魅力和生机,激发、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二、营造出氛围语文教学要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应该采取多种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于创新精神,勇于探新求异,提出创造性见解。如:由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因此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不同的教法。如《养花》一课,表面看,通俗、易懂,但要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爱花,及养花给作者带来了乐趣却非易事,因此,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认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老舍的资料,下节课,我们要搞一个“人物专访”活动。你可能是一名记者,也可能是一名观众,还有可能是老舍先生的扮演者。这下教室就热闹啦:有的说我想当记者,可得准备好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有的说我想当老舍先生,得好好准备回答记者和观众的提问,总得揣摩揣摩老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大家都在读课文,做标记,积极性很高,由于学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第二节课,老师只充当了一下节目主持人,那些“记者”提问相当厉害,如果不是“老舍先生”查找资料,早有准备是很难对付的。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令我大为惊叹,所以,老师千万不要低估学生的创造力。再如:在学习《张潇洒》时,我抓住“张潇洒是否在吹牛”这个讨论的中心点,设计了一场辩论赛,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要求正反两方细读课文,寻找证据,然后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经过同学们激烈的争论,得出了“张潇洒确实没有吹牛”的结论。这样,吧“张潇洒是否在吹牛”作为整个课堂讨论的中心点,由此展开了对整篇课文的阅读、理解。同时把情境创设到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到人物的情感。三、嫁接与迁移所谓“嫁接”与迁移,词典中的解释是这样的:嫁接,把要繁殖的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种植物体上,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生长的植株;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最主要是要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只有把课内知识学透再加以利用到现实生活工作中,这样才是真正的学懂学会,才会创新,那该怎样进行课内知识的迁移呢?如在上完《这个奇妙的世界》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文中说:“是的,这个世界有无穷无尽的奇妙的事物,只要我们去寻找。”你能说说这个世界还有哪些奇妙之处吗?再如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上,学生也可以进行写作题材的嫁接与迁移,我们先看看下面几幅图表:爸爸----《我的爸爸》(家庭生活)李老师----《恩师难忘》(学校生活)《我忘不了他》清洁工----《我最尊敬的一个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