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自然的另一面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感受自然的另一面—地震》(板书)。我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的。下面我分别从这五个方面进行一下说课:一、教材分析《感受自然的另一面》是辽师大版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星球》的第二课大自然的力量中的第二框题。这部分内容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这一话题从人们面对自然灾害团结互助、友爱与坚强、自救,互救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认识灾害,并懂得如何自救、互救的方法,提高自救自护能力。二、学情分析由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能对一个话题,进行自我学习,对资料进行搜集,但还需要教师的一步步引导。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学生通过电视对地震都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对地震都有较深的恐惧心理。但是由于学生避震的知识不够全面,所以一旦突然发生地震,大部分学生不能选择正确的避难方法来保护自己。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护能力,于是我精心地设计了此节课.三、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通过事实了解地震的巨大破坏性,知道面对地震时的避难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地震发生时的避难方式,懂得如何自救和互救。情感目标:提高地震的安全保护意识,感受危难之中人们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增强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是:了解地震知识。懂得如何自救和互救。提高安全保护意识,珍爱生命教学难点是:知道在地震中如何自救及互救。四、教法、学法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和体验感悟法。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课上进行交流,汇报了解地震知识;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不同场所的避难方法;通过模拟演练让他们获得真实的体验;通过阅读创造生命奇迹的小故事,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五、活动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汶川”地震的材料及有关地震避难方法和地震前兆方面的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上,我先通过谈话导入,“同学们,放眼瞭望我们可爱的地球,有巍峨的高山和茫茫的大海,有一望无垠的沙漠和波光粼粼的湖泊,还有人类共同创造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宋代诗人苏轼曾这样赞美西湖的自然风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但地球并不总是这样温顺而又和蔼可亲的,它也有生气甚至大发雷霆的时候。”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5月12日世界发生了一件什么重大事件吗?这时学生会答:汶川地震。接着我进行追问:对,地震就是自然的另一面,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大发脾气了。那你们对汶川地震了解多少呢?然后我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把收集到的一些图片介绍给大家,让学生感受到地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接着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地震资料进行补充。出示了几幅有关汶川地震前后的对比图片\人们悲痛无助的图片\中国部队在第一时间所作努力的图片\白衣天使们救助伤员的图片。中国人民行动起来,共同救助灾区的图片。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当你们看到这些图片时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谈感想。然后引入课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但为了尽量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我们有必要去全面、深入地了解关于地震的信息。[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对5.12大地震的回顾,及图片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到“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巨大的破坏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本课的学习过程中。](二)合作探究,关爱生命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我应用了探究学习法,首先出示问题:地震来了怎么办?如何进行自救互救呢?设定不同的地点:学校、家中、公共场所。然后通过这样几个步骤来完成:学生自由说一说,结合资料讲一讲,讨论交流议一议,汇报交流记一记。最后教师总结: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惊慌出意外,就地躲藏好。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