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鼓励性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鼓励性语言是借助教学评价给予学生比较适时而恰当的激励,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达到教学效果。其作用:一是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二是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性的语言,是活跃课堂教学的兴奋剂,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鼓励性语言,即借助教学评价给予学生比较适时而恰当的激励,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达到教学效果。在《新课标》中提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教师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改善原来守旧的教学过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认为很有必要这样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纠正失误。在语文教学中,用鼓励性的语言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课堂上勇敢而又充满信心地回答老师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可使师生双边活动充满激情、充满活力。下面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浅谈几点看法。1鼓励性的语言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学生和成人都有需求不同的成就,所以他们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就。每个学生都渴望在课堂上表现自我,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当自己有错时,希望老师给予原谅,得到一次改正的机会,如我担任的二(3)班的邓赏同学就是一例,他是一个聪明的学生,但上课不够专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思考,还趁老师不注意时搞闹剧性的动作,严重扰乱了课堂秩序,曾经几次教育他,但无效,最后警告他,这时他来劲了,哀求老师原谅他,当我看到他那哀求的目光时,觉得这是因势利导的最好时机,于是对着全班同学们说:“邓赏同学聪明、有爱心、足球踢得好等优点就如星光一样让他光彩照人,而不专心听讲、搞小动作捣乱课堂则如污点让他黯然失色,我想聪明的邓赏同学绝不会让污点让自己失去亮丽的,同学们给予掌声鼓励他怎么样?”顿时,教堂里掌声四起,此时此景的邓赏的脸一阵通红,表情异样惊奇而又自信,从他的表情中我读懂了邓赏的心理,就这一番鼓励性的语言,不但肯定了他的成绩,还指出了他的错误,并给予他明确的引导,后来他上课很是认真专注,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语文成绩还大大提高了。从上面邓赏同学的事例来看,教师要掌握和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创造愉快的情境,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作出鼓励性评价,避免传统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焦虑,抵触情绪和消极情感,让学生在教学中善于思考,勇于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愉快情绪中积极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2鼓励性语言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学生的智力、能力、习惯、意志品质、思想感情都要得到发展,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处于积极的思考中,有良好的气氛,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问,畅所欲言,这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前题。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式的鼓励,学生才会感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可采取下列几种形式:(1)肯定式:教学中运用简单的几个字进行评价一个学生,如“好”、“说得不错”、“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等,是一种最直接、最简单的鼓励性语言,学生感受是良好的。(2)鼓励式:在教学中,不仅要评价一个学生的表现,而且对他们的学习意向也要作出积极反应,鼓励全班同学仿效,如唐勇同学不仅朗读得语音准确,而且富有语言感情色彩,大家可以试试。(3)赞美式: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作为老师要直截了当地发出赞叹:“你的想法真好!”“你做得真好!”“老师真为你骄傲!”等等。(4)婉转式:对学生进行肯定的同时,又要委婉指出其不足,即运用包含否定因素的鼓励性语言,如上课时,老师提出问题时,曾红同学很快站起来回答问题,“虽然她说得不够清楚,如果上课时能再认真点,说得就会更全面了”。“你同意这个意见吗?能否再说一次,不管答案如何,都不应该批评他们,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无论想出什么新花样、新点子,都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