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精准教学的一条途径江苏无锡张世成工作室孟垂亮什么是追问?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查问。教学中的“追问”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的话题与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进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发问,使课堂教学流程严密而富有节奏,就是“追问”。追问的作用?1、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爱因斯坦的“罗盘经历”我们现在教育模式最大的弊处,不是在学“问”,而是在学“答”。2、促进和激发学生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高质量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不断地追问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更好提高教学质量,“追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对话”精彩而深刻,使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成效。案例:两块橡皮引起的思考案例:两块橡皮引起的思考师:大家有没有观察过橡皮,有专门擦钢笔的,还有擦铅笔的。他们有什么不同?生:一个软一些,一个硬一些。老师:还有吗?(再问)生:好像粗糙不一样。师:这是个好问题,你如何来证明呢?生:测量出摩擦力。摩擦力大的,说明该橡皮粗糙。师:你到前面来演示你的方法。生上台。将测量摩擦力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只是用弹簧测力计把两块橡匀速直线皮拉一下。师:你们认为他的方案怎么样?生:没有保持压力一样,即便测量出摩擦力大,也不能说是粗糙程度引起的。师:你会怎么改进?生:将橡皮上放置相同的钩码。师: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你再说一次。(倾听出真意,并引领学生表达到位)生:不对,应当是放置不同的小钩码,保证他们总的压力相同。师:对,这可是你自己改正的,很棒的。具体操作有难处吗?生:很难找到这么精细的钩码。生:用沙子。师:好主意,沙子可以将这种区别更细微的表达出来。生:也可以不用这种方法。可以将两个橡皮擦重叠起来。这样压力肯定一样。老师:好方法,好主意。你怎么想到的?(为刚才的学生进行方法引领)生:从他们的遇到的问题中想到的。老师:好,你是一个哲学家。你的方法是不是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多从已给的资源中进行开发,要多问他们这样做可以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要有这样的意识。3、发现学生潜在的错误案例:深的压强大追问的三化1、在错误处追问——点化2、在粗浅处追问——深化3、在矛盾处追问——催化1、在错误处追问——点化案例:磁体南极在笔者听一位教师在授九年级下册《磁体与磁极》有如下的片段。师:指向南方的磁极叫什么?生:叫北极老师:对吗?其它学生都说,不对!应该叫南极。2、在粗浅处追问——深化师:探究这个实验,操作的关键是什么?生:水平匀速拉动。师:好,大家来一起重做这个实验并注意你在做实验中遇到什么困难?生实验师:好了,有没有遇到困难?生1:手在抖动生2:无法水平拉动生3:很难保证做匀速直线运动生4:读数有困难师:既然有困难,我们应该如何改进呢?学生讨论,师:我们在刚刚试验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我们在新设计的实验中要解决这些困难。生:我们最好反过来师:怎样反过来?生:让木板动,木块不动,把木块和弹簧测力计固定不动,拉下面的木板师:木块没动这是滑动摩擦吗?生:下面的木板在动应该是木块相对于木板在运动,也是滑动摩擦师:对,是滑动摩擦,但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这样设计解决了我们刚刚遇到的困难吗?生:好像解决了。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解决了读数问题师:大家还有问题吗?生:你拉木板就能保证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了吗?生:不对,滑动摩擦力和速度没有关系。所以不要求做匀速直线运动。师:大家还有问题吗?如没有问题,大家按照图乙进行实验。师:在试验过程中我看到有同学实验桌上弹簧测力计还在变化?生:可能在拉得过程中有的组太慢,停了下来。生:可能毛巾的接粗面粗糙程度不同?生:还有一种可能,我们推翻了书上的定律。大家都笑了。3、在矛盾处追问——催化案例:密度计师:用同一只铅笔做成的“密度计”,先后放在不同的液体中,哪次受到的浮力大?生1:左边的。师:为什么你这么认为?生1:它露出的多,说明是浮力大,是浮力把它托起来的,只有浮力大的,才会顶托出来的多。师:你的解释很有意思。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分析:暴露了学生错误,他的错误是他原先自己的想法,这是好事,我们正好对症下药。生2: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