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小学语文课一、呈现充满激情的课堂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1、立足文本,读中感悟.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2、关注需要,善于激趣.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3、适时点拨,情感共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雪趣》这篇课文通过对雪后操场上雪景和孩子们在雪地中尽情玩耍的描述,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思想感情.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内蕴中:孩子们,当我们送走秋阿姨后,冬爷爷就会来临了.你们喜欢冬天嘛?喜欢在雪中做什么游戏呢?能讲述一下你们快乐的往事吗?这样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此时对雪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二、关注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以《问银河》为例,我让一部分学生对美丽神秘的银河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另一部分同学扮演银河来回答他们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并通过课前布置的查找银河的资料来告诉孩子们真实的银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这种宽松融洽的氛围内,通过游戏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情境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曾总结出这样的情感推进的发展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亲、助、乐等人际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这就为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三、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