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行为的引导研究扬中油坊幼儿园徐志香摘要:幼儿告状行为是我国幼儿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化得常见行为之一,它是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所占比率高达28%。幼儿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告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的行为?理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真实的幼儿社会生活世界。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引导策略,师幼互动一、问题的提出“老师,他打我!”,“老师,他积木不给我玩,”“老师,小明把卫生间的门堵住了”,“老师,他在吃饼干”……幼儿的告状,这样的事情在幼儿园经常发生,遍布于幼儿园的角角落落,时时刻刻,是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做常见的行为之一。在幼儿期,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缺乏生活经验,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都还很差,依赖性又较强,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件不能进行全面的、完整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他们周围的问题,而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权威,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受挫折,他们的告状行为就频繁出现,以求得到教师的裁决和答复;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道德水平逐渐提高,他们已懂得把自己和别人的言行与一定的行为规则作为比较,产生了一定的道德体验,当他们觉得别人的行为与道德规则不相称时,也会向教师告状。幼儿教师对告状行为的处理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基本状况、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告状行为的引导策略进行综合研究,这呀女做,有利于大家全面地认识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规律,获得儿童发展特点的资料。二、状况分析告状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常见的行为之一,它是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具体地说,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日常的集体规则、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告状行为是师幼互动中发生频率最多的一种行为,也是最复杂的行为,他们好像天生就会,根本就用不着别人提醒,要是别人做错了,他们会争先恐后这么做。幼儿的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但我认为幼儿的告状行为有的是积极地,有的是消极的,主要有以下几类:1.幼儿为了能够得到教师公正的裁决产生的告状这类告状行为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占很大比例。例如,有的幼儿在进行自由阅读活动时,常常一人独占好几本书,其它的幼儿不能进行正常的阅读活动,便向老师告状:“老师,某某不让我看书!”2.幼儿富有正义感、同情心,为打抱不平或维护纪律而产生的告状的行为。有的幼儿遇到一些小朋友欺负别人时,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和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向老师检举:“老师,某某打了某某某。”3.幼儿为了表现自己,希望获得教师的关注或认同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的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如“老师,你看,他还没有吃完饭,我都把饭吃掉很长时间了!”“老师,你看他把娃娃乱扔,我把它捡起来了!”这些幼儿的行为并不是为了制止同伴的行为或者是为了惩罚对方,而是为了向教师表功获得教师的赞赏,以此来抬高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4.幼儿为了避免责任,害怕受到批评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些幼儿在欺负别人之后,当教师介入询问原因时,他们就会告诉教师:“是他先打我的”或“是他先骂我的”5.幼儿为了试探教师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时幼儿不大明白教师的要求或者不确定其他幼儿的行为是否符合教师的要求,产生的一种变相询问。有些幼儿报告的事只是其他幼儿的一种行为,如:绘画课中,小涵报告老师:“小军在房子旁边画了一条小河”。实质上小涵是问教师:“房子旁边可不可以画其它的东西?”6.幼儿嫉妒别人产生的告状的行为。当幼儿看到别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强,自己又无法拥有或马上胜过他,也会向教师告状:“小芳刚才说话了!”其实是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种不通过具体行为来缩短与他人的差距,具有消极性。7.幼儿报复别人产生的告状行为。如小明听到小军向老师告状自己的状,非常生气,过了没多久,小明也跑到教师面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