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指导小学生评改作文【摘要】:传统的作文评改模式都是“学生写教师改”,评改工作全由教师完成,但“高负低效”,没有将写作教学落到实处。因此,去年上期我“摸着石头过河”——尝试了学生互改作文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改文章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走出作文教学低效的困境。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关键词】:作文评改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教师,最难教的莫过于教作文;对于学生,最怕的莫过于写作文。谁都知道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作文教学效率很低,并不是语文教师没有作文教改的想法,作文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但作文水平的提高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的能力,如知识积累,语言能力,思维品质,阅历视野等等,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要大面积的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仅目前的方法是难以奏效的。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最难”与“最怕”的问题呢?这也许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在积极探索、实践的问题,我也不例外在作文教学中,我摸索着、实践着、总结着,觉得作文的评改是十分必要的,它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可有多少老师包括我在内,曾经那么的忽略了它,认为这无关紧要,或者流于形式,应付了事,使自己的作文教学效率一直不高。传统的作文评改模式都是“学生写教师改”,评改工作全由教师完成,但“高负低效”,没有将写作教学落到实处。因此,去年上期我“摸着石头过河”——尝试了学生互改作文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改文章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走出作文教学低效的困境。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下面,我就个人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如何对待学生作文评改的心得与同行们共同探究。一、转变评改观念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存在评改形式单一,学生未参与评改;评改流程闭塞,不能有效反馈等现象。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他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这也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教是为了不教”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新课程》指出:“教师批改作文要讲求实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适当指导,并逐步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为了使作文批改讲求实效,培养小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做好批改工作,也要组织和指导小学生批改作文。学生批改作文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好办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鉴赏力和评审能力的好办法。它可以有个人批改、互批互改、小组批改、集体批改四种方式。因此,我们应力改作文评改是教师专利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互批、自批、众改等形式,创造良好的作文氛围,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二、激发学生评改欲望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他就能乐在其中。它是学生进行评改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评改作文的欲望:我经常告诉学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一次作文指导课上,我出示一句“僧敲月下门”,让学生想一想“敲”还可以换哪些词,在这些词中,哪个词最恰当。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斟酌”的意义,并且介绍这首诗的在推敲文字中作了很多次修改,最后才选用了“敲”,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得浅斟慢酌,从而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三、建立多元化评改机制1、明确互改要求可以先给出一个总体标准,怎样的文章可算是好文章,好文章又分为几等,给学生在脑海中树立整体的批改意识和目标。如:一类文(80-95分)二类文(75-80分)三类文(60-75分)四类文(60分以下)中心突出内容充实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