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语言(炼字)鉴赏要领与训练一、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有音乐性(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二、诗歌中炼字的作用古人强调“作诗在于炼字”,好句要须好字。因为一两字用得精当,能起画龙点晴之妙,使全句乃至全篇都活起来。炼字的好处是:可以更细腻逼真地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渲染环境气氛,表现动态或使静态事物富有动感,更含蓄真切地抒发感情,等等。三、怎样鉴赏凝炼字词值得注意的字词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弄清词语意思,揣摩该词语用在诗句所写之景、所状之物、所抒之情上的作用,品味诗句在景象描摹、气氛渲染、意境创设上所产生的效果。①诗词中的好字好句,不可孤立地去鉴赏,必须联系整句,甚至整篇来看才能见其功效。②要尽可能弄清作者遣词用字的目的,要以其表达什么意思,描写什么事物,状写什么特征,抒发什么感情等。因为炼字不是简单的技巧问题。选择什么字,总是由作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与它能够表现的内容所决定的。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之所以比“到、过、入、满”等用得好,主要在于“绿”能表现更丰富的内容。它把江南岸的生机、色彩、动态、气氛都点化出来了,从而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③考虑作者通过锤炼,写出了怎样的独特的生活体验生活情趣、独特的事物特征事物态势。炼字关系到作者的生活体验,体验越深刻越细致,炼字越见功效。一般地说,所炼之字深沉是更贴切地表现出事态物理逻辑,但要注意那些看似不合事理,实则更切合作者所处的特定情境与特定心境的字眼。如,据清人顾嗣立《寒厅诗话》中记载说,张桔轩诗“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评曰:“佳则佳矣,而有未安。既曰‘一树’,乌得‘何处’?不如改‘一树’为‘几点’,便觉飞动。”说得有理,改得也妙。“一树”说得太满、太死,无含蓄之意,与“何处”也不关联。改作“几点”便生动多了,“几点”与“早梅”结合得很紧凑。④考虑字词的锤炼与全篇主旨表达的关系,在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四、鉴赏示例冯延巳《谒金门》词:“吹皱一池春水”的“皱”字,用得非常生动。它表现了池水被乍起的春风吹动的形象。一般说来,春风比较温柔,不象秋风那么严峻,因此被它吹动的自然物,往往唤起人们一种美感,如柳枝在春风中显得格外阿娜多姿,禾苗在春风中起伏摇摆,象绿色的波浪。用“皱”字来形容当乍起的春风吹到静态的池水上时的情景,惟妙惟肖地表现了风的柔和与池水的状态。宋人秦观《如梦令》中“梦破鼠窥灯”,“窥”字用得好,就在于它写出了老鼠一面偷看着灯油,一面又留意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