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建设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理念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但是,一提到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打开眼界。很多农村教师就说农村没有课程资源,城市薄弱学校也说自己没有课程资源,没有办法进行课程改革。那么农村真的没有课程资源吗?有了课程资源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吗?真正的语文课程资源究竟是什么?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该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形式多样的课外延伸活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弥补了原来单一的以教材为中心的资源,对学生学习和应用祖国语言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很多语文课堂中教师们往往为了引进、开发社会性语文课程资源,而忽略了最重要的语文教学阵地──课堂本身资源的开发建设。在日常教学中,对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处理上出现了误区,过多地关注了课外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应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没能对课堂教学中现有的、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那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怎样开发和建设呢?一般认为: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指的是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上下功夫。因此,我认为可将语文课程资源视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尝试从三个角度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分类:(1)从功能角度看,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条件性资源和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决定着语文课程资源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地点、媒介设备、环境及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素材性资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的语文课程资源虽然作用于语文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直接来源的因素,但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2)从呈现形式看,有物化的、静态的语文课程资源(如教材、相关文本资料、各种教学设备),和以生命为载体的精神性的、动态的语文课程资源(如教师教学时的灵感,教学机智,学生的学习感受、情绪变动、突发事件)。这种精神性的动态性资源是师生心智活动的产物,生动鲜活而又充满灵性。也就是说,教材是资源,资料是资源,教师是资源,学生是资源,灵感、动机、兴趣、课堂氛围、教学风格、个性品质、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也是课程资源。(3)按照空间分布不同,可分为课内语文课程资源和课外语文课程资源。课内资源是我们最熟悉、最直接、感受最深的部分,却容易被忽视。作为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课程资源建设意识,认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可是在实施中,正如我们前面在分类中提到的,那些最熟悉最直接的,往往容易被忽略。我们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如何立足我们的课堂教学,扎扎实实地开发和利用好我们课堂自身的课程资源呢?一、善于挖掘、利用好教材资源,打好学习的基础教材一直是我国语文课堂最主要学习资源。教材的科学性、审美性,是学生成长的精美食粮。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主阵地,只有充分开发教材资源,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语文学习的目标。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资源,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更多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