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这一职业上,结合本门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和网上的专家的建议,我慢慢摸索出自己的一些护嗓技巧。一、掌握用声技巧,1.练习呼吸,强化动力。呼吸是说唱的动能,是练声最基础的环节。日常的呼吸比较平静,比较浅,用不着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说唱时的呼吸运动就不同了,吸气动作很快,呼气动作很慢。如果遇上较长的一句话,还得保持住气息讲话。语调的高、低、强、弱、顿挫、抑扬变化,也全靠吸气、呼气肌肉群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才能完成。老师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训练呼吸:首先,可以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一定的呼吸训练,首先是吸气: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将气吸到肺的底部,注意不可抬肩,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腹部方面,横膈膜逐渐扩张,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小腹则要用力收缩,不扩张。背部要挺立,脊柱几乎是不动的,但它的两侧却是可以动的,而且也是必须向下和向左右扩张的,这时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贮在那里,保持住然后再缓缓将气吐出。然后是吐气:说话用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里还有一个保持呼吸的问题,要保持住气息,就必须在说的过程中保持吸气的状态,控制住气息徐徐吐出,要节省用气,均匀地吐气,这就是所谓气息的对抗。在呼和吸的过程中,要避免呼吸僵硬的感觉,整个身体表情都应该是积极放松的,紧张的部位就是横膈膜、两肋,两肋就像是一只充足的气球一样,我们要让声音坐在上面,往下拉,不能让气球往上浮起来,也就是说要把气息拉住,不能让它提上来,这就是所谓的“气息支点”的问题。其次,可以利用课前课后作一些呼吸练习。如:数葫芦(葫芦一、葫芦二、葫芦三、葫芦……)(一口气数多少个)、模仿“狗喘气”、哼鸣练习等等。这些练习既不影响他人,又能锻炼自己的呼吸,同时加强了说唱功能、疏通了筋络、强化了动力,为嗓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2.运用共鸣,说唱省力。运用共鸣就是让有气息支托的声音进入共鸣腔产生共鸣,有共鸣的声音既轻松省力又具有穿透力。我们也来了解一下人体的共鸣器官。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说话时使用的音区和音量、音高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使用低音区,音量小、音高低时,胸腔共鸣发挥最大;使用中音区,音量中等时,口腔共鸣应用较多;而使用高音区,音量大时,主要是靠头腔鸣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们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声音。共鸣练习最好是用哼唱,即常说的“哼鸣”。用“哼鸣”来练习时,感觉就好象闭口打哈欠状态,双唇微微闭住,口腔内越空越好,鼻、咽腔打开,把气息的通道留得越宽越好,然后让气息顺利经过这些通道,沿着口腔的咽壁、鼻腔壁进入头腔的蝶窦处,蝶窦处的感觉就是我们前额的眉心处。感觉到声音向前向上,体会到眉心在震动,从而发出较明亮集中的“哼鸣”声音,这样的声音由低音往高音进行练习,就会感受到三大共鸣腔体的动行,低音区会明显感受到较少用的胸腔共鸣、中音区能感受到使用较多的口腔共鸣、高音区的头腔共鸣须训练才能做到,眉心处的“哼鸣”就是我们要找的头腔共鸣。我们上课一般运用混声共鸣,要做好混声共鸣的途径很多:可请教声乐老师;模仿话剧演员道白;模仿歌唱家唱歌。在生活中,老师们可以用学习婴儿啼哭的方法来练习共鸣。婴儿啼哭一个小时,嗓子不哑就是一个最好的提示。讲课运用共鸣,说话省力,保护嗓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3.吐字咬字,美化声音。字正腔才圆,要使声音优美,就得了解咬字吐字。咬字吐字器官(即语言器官)包括唇、舌、牙齿和上腭等。这些器官活动时的位置和不同的着力部位,形成了辅音和元音(即语言)。发声时比平时说话要更加敏捷而夸张,敏捷是为了使咬字准确清晰,夸张是为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韵母通畅地引长发挥。所以语言器官是我们在吐字咬字时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学习吐字咬字时出声、引长和归韵的重要器官。可以在专业声乐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以形成条件反射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