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月夜的美妙。2.学生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3.理解文章第五自然段与最后一小节所表达的意义。教学重点:识字学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解词,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走进文本1.导出课题:(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儿歌。(2)现代作家孙友田,同学们,著名的诗人孙友田在小时候也像我们这样唱童谣,忘不了儿时母亲给他的文学启蒙,于是写下了感人的这样一篇散文《月光启蒙》,看老师写课题,强调蒙的写法。2.初步审题:(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什么叫“启蒙”?(学生根据预习回答,教者随机归纳: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启,开导;蒙,蒙昧无知。)(2)那么,“月光启蒙”该怎么理解?(学生尝试讲述见解,教者随机归纳: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3)指导有感情地读课题。(4)过渡:太不可思议了,母亲不识字,怎么会是我的启蒙老师呢?二、自主阅读,检查自学1.自学要求:(1)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课文。(3)思考:母亲是通过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2、刚才大家读得那么认真,相信这些生字词一定难不倒大家。(1)开火车带拼音读。(提出要求:不仅要用口读准字音,还要用眼观察它的字形并牢记在脑海中)(2)小火车开得真稳,现在老师把生词上面的拼音去掉,还能读好吗?指哪个读哪个。(3)理解“混沌”、“豁然开朗”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叫“启蒙”。(4)理解“莲花落”。3、母亲是通过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板书:唱民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找出对应的自然段。那么我们可以把文章分为几段呢?用“‖”标出来。段意是什么?第一段(1—5自然段):唱歌谣第二段(6—9自然段):讲故事唱童谣第三段(10—13自然段):猜谜语第四段(14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母亲就是我的启蒙老师4、尊重文章的写作顺序,从第一段开始分别请四位同学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在这些启蒙方式中,作者重点回忆了什么内容呢?(学生迅速浏览课文,作出判断;教者确定并在“唱歌谣”、“唱童谣”下加着重号)三、直奔中心,深化课题1、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段具体解释了“月光启蒙”,点明了课题。(学生速读,找出课文末节,幻灯出示末节)对,这就是作者对“月光启蒙”的解释。我们来读一读——(逐句引读)“月光启蒙”就是——(生齐)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月光启蒙”就是——(生齐)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月光启蒙”就是——(生齐)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四、精读首段,感受母爱1、借助插图激发总体感受(幻灯映出彩图)同学们,请看屏幕:儿时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在这个篱笆小院聆听母亲唱民谣、唱童谣的!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可、引导)是啊!这是作者永远忘不了的童年生活的一幕!他感慨万分地告诉我们——(画面淡化为背景,推出两句话,领着学生饱含深情范读)①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②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3.品读语句,体会夏夜之“美”同学们,用你的目光去发现:作者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儿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圈划有关词语或句子,好好体会。(学生自由读课文)3.交流“碰撞”,读出夏夜之“美”⑴引导总体把握(根据学生发言,随机评点归结:①夏夜月光之美;②母亲形象之美;③母亲歌声之美;同时,跟随交流进程,随机抓住重点句品评、想象、感悟朗读)⑵启发重点品读(根据文中出现顺序,随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应语段,展开交流)教学过程预设:⑴重点读悟之一:点击出示: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①自由练读:这是夏夜的月光美。(板书:月光美)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