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内容标准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视频)2.能力培养⑴分析理解:实行“一国两制”的现实性和可能性。⑵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末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⑶阅读讨论:按“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高度评价“一国两制”是具有独创性的伟大构想,它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中国的统一开辟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并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途径。⑵欢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外国势力对中国领土的占领,雪洗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耻辱。⑶认识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往来交流,增加了民族感情,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深信经过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终将实现。二、教学要点1.重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港澳的回归不仅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同时也是我国外交工作一大成就,更为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树立了有说服力的范例。2.难点港、澳回归和处理台湾问题涉及经济、外交、统战诸多因素,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现实难题,初中生不易理解。三、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讨论法讲述法直观法等。四、教学设计(课件)导入新课:播放《七子之歌—澳门》问:七子指哪七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祖国母亲还有那几个孩子没有回来?由此导入。教学过程: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展示学习目标,有学生自主探究下列问题1、一国两制提出的目的、时间、提出者以及内容和意义2、学生合作讨论后,教师重点强调⑴什么是“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学生思考回答进一步明确“一国两制”的含义,以及这一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教师同时强调指出“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⑵为什么“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的良策?在分析其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方式和原则方面的意义思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一国两制”提出的积极意义。从方式看,“一国两制”有利于贯彻和平统一的方针,不致引起民族的“内伤”。从现实看,有利于照顾港、澳、台同胞的利益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平稳过渡,保持港、澳、台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从原则看,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坚持社会主义主体地位的大方向。二、香港、澳门回归⑴香港、澳门是怎样被分裂出去的?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史关于香港、澳门的知识。香港:英国自鸦片战争以后,迫使清政府在1842年、1860年、1898年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对香港的统治权(教师可展示香港问题形成的历史图片)。澳门:16世纪中期以后,葡萄牙殖民者以先欺骗,后强占的手段,占领了澳门。3.港、澳回归⑴我国政府是如何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重点介绍一下香港的回归。可以引导学生从回归时机的抉择、对英谈判的策略、平稳过渡的把握等方面考虑和讨论,让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不同于台湾问题。(教师可展示中英谈判和中葡谈判的有关图片)⑵我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90年代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国力增强,港、澳同胞心向祖国,向全国人民渴望统一,中央领导决策得当,“一国两制”切实可行。教师可进一步强调祖国的强大这是香港和澳门能够回归的决定性条件。教师可补充今天香港、澳门的发展与繁荣情况(展示香港、澳门回归时和今天的有关图片以及香港、澳门特区区旗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这一政策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展示并让学生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台湾同大陆有怎样的历史联系?台湾问题的由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