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知识结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农业集体化运动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失败第2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退出了一战。2、背景:(1)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2)国外: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3、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4、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2)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制度: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5、性质: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6、结果:保障了军备供应,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7、评价:(1)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2)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经济危机:①经过七年的国际、国内战争,苏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2)政治危机:经济困难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3)客观条件: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列宁时代斯大林时代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代“斯大林模式”形成和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苏俄必须实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政策。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3、内容:(1)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影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解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巩固了工农联盟。(2)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制、租借制):影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4、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实质: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6、作用:(1)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3)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第2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一、“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1)政治上——A、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个人专权;B、干部职务终身制;C、开展大清洗运动;(2)经济上——A、优先发展重工业;B、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C、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思想上——A、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否定思想、文学、艺术创作的多元性;二、“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1、优先发展重工业(1)背景:苏联的建立——1922年12月;列宁的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2)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1925年12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3)过程:一五计划(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农业国;二五计划——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三五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斯大林模式2、农业集体化运动(1)背景:工业的需求;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斯大林的个人因素(2)评价:积极:为苏联的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四、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标志及含义(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