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职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王亚娟【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诗歌则是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主要途径。作为职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学习、鉴赏、品悟,提高他们发现美、判断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得丰富文化知识修养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关键词】诗歌引导培养审美情感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它仍然熠熠生辉,引领多少华夏儿女在她灿烂的星空里畅想、遨游、沉醉。今天,诗歌作为职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同样也承担着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双重任务,即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语文学习应用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那么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感自然也是诗歌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到位引导、引领学生,让他们在诗歌学习过程中融得深入,出得充实,充分领略华夏文明的深层魅力和诗歌的无限韵味。一、课前预习、搜集信息,初步感受审美情感(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内容、作者相关信息,感受作品风格。在诗歌授课正式进行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预习、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应该主动地去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生平概况,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和把握。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指我们在欣赏、吟诵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样才能更深入的理解作品,学习到更多知识,感悟到更多的道理。例如在正式讲解和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前,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掌握了如下信息:《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通过这些信息,学生就容易理解作者那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壮志未酬、无人领会的无尽悲愤和苦闷了。(2)诗歌作品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的主动探知。文学艺术根源于社会现实,要真正的去了解一首诗的深层次内涵,必须先去了解这位作者、这首诗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背景等等。这就是所谓: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人成就了不同的作品。所以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老1师也要引导学生养成预习时主动查找、探寻、学习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历史和社会知识,加深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为培养良好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奠定基础。例如我们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很多同学通过初读、预习,了解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和大概内容,但是却很难到位理解作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之深,悲之切。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去了解《登高》写作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了解了这些知识再加上对诗歌的继续品读作者悲之深,悲之切便变得可触可感。(3)阅读相关的、同属系的诗歌,增强自身审美感知。学生可以在预习过程中,主动查找与该诗歌内容、风格相近的或者同组系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从而加深对该作者作品内容的了解、风格的把握、情感的体会。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组诗中个别篇目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再次的阅读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所要学习篇目的理解。通过同组诗歌的阅读,学生感受到陶渊明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就是平淡自然。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优美的田园风光、乡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笔下的田园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摄取的全是日常生活中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