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教育公平的新内涵——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青岛宣言》解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任友群《青岛宣言》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对促进教育信息化,进而推动教育现代化,让全民共享平等、包容、高质量的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机会,必将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5月23日至25日在青岛召开。来自全球九十多个国家的教育官员、学者、校长和教师等汇聚一堂,以“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为主题,共同探索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研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更加广泛的实施应用,并达成了广泛共识,通过了成果文件《青岛宣言》。该文件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对促进教育信息化、进而推动教育现代化,让全民共享平等、包容、高质量的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机会,必将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全方位的,笔者认为其中最深远的影响可能是,站在信息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公平”,挖掘世界“教育公平”的新内涵。长期以来,人们谈及“教育公平”更多关注的是让社会大众“有学上”。“有学上”当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但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现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在大部分国家已基本得到解决;但“上好学”、“上学好”的诉求又紧接着浮出水面。所谓“上学好”指的是在接受好的教育之后能够获得好的结果;要实现这一目标,前提是要“上好学”,即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青岛宣言》所重申的“迈向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2030年教育愿景”实际上就是这种朴素要求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这一目标显然超越了以往对“教育公平”的理解。《青岛宣言》重申这一教育愿景,其依据或许可以从此次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主题上找到答案——“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推动教与学的“双重革命”,打造了“没有围墙的学校”,汇聚了“海量知识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多样、更加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支持,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减少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教育的不平衡状态,使“全纳”、“优质”、“终身”的教育公平理念从理想走向现实。但全世界有识之士也早已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双刃剑作用,《青岛宣言》的深刻之处还在于揭示了信息化时代造成教育不公平的“新问题”——“技术和在线内容的不易获取正在增大长期存在的学习鸿沟”。信息化当然可以是教育公平的助推器,但“数字鸿沟”却有可能使这些努力成为徒劳,甚至加剧“教育不公平”。从这个角度说来,缩小“数字鸿沟”,以“信息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就是《青岛宣言》的潜台词。事实上《青岛宣言》为实现这一目标,指出了具体的路径:第一,必须打破信息壁垒。一是硬件壁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在2030年前所有学生“有机会获取连接数字设备和相关数字化学习环境”。二是资源壁垒,立足共建共享,开放教育资源,为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在获取“开放教育期刊资源”方面提供便利;同时开放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充分评估‘免费开源软件’及‘开源标准’的潜力”。三是能力壁垒,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已不再是专业技能,这一点已被《青岛宣言》阐明,“有必要在小学和中学教育课程中融入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素养”。第二,改革教师教育模式。《青岛宣言》指出,信息时代,教师要“充当技术支持的创新先锋”,要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加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发。对于政府和学校来说,还需要“对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进行改革”,“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供广泛的系统支持,以激励教师创新,并制定让教师分享经验和方法的网络和平台”。第三,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制度壁垒。在线教育的价值受到《青岛宣言》的高度关注,认为其“在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上有潜力打造新的学习途径”,因此建议“政府、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一步考虑和利用在线学习创新带来的机遇”。当下,在线教育也面临许多困难。其中,质量保证和社会认可是两大瓶颈问题。对此,《青岛宣言》开出的药方,一是加强数据挖掘、分析。要提升“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