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之我见一、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给学生提供信息,教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它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主观需求,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具独到的功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议案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特点,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生动插图,另一方面应了解学生的生活,心理和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情境让更多的学生带有积极的、主动的情绪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例如,教学一年级的问题解决,应设计一些直观的、形象的学生喜欢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后边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如:在教学这样的一道解决问题,树上有8只小鸟,飞走了3只,还剩几只?教师如果在读题上下功夫,学生再怎么的听不出啥来,但是,教师如果用课件来演示,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理解题意,列出式子:8—3=5,从而解决了问题。而在高年级的问题解决中,同样也可以利用直观的,演示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信息,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要想让学生学会植树问题,学生必须先理解间距、间隔数、棵数、然而用数字表达,学生不易理解,可是让学生举手,利用手指间的距离来理解间距、间隔数、棵数更是举手之劳,轻而易举。还有在教学“相遇问题”中的相对,同时,相遇、相距,如果用语言来表达是解释不清楚的,但是,让两名学生用动作演示(走路),学生就能很快地,很清楚地理解了这四个词,而在演示的过程中也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们高兴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们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生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二、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非常了不起的发现发明。从远古火的发明,造纸术、车轮的发明,以及近代内燃机、时钟的发明,到现代核能和计算机的开发利用都是值得人们称道的,其中技术被人们视作法宝。然而,在所有这些发现发明的背后蕴藏着另外一种“发明”,那就是善于提出好问题的技能。善于提问的倾向是一种健康的学习心理现象,也是学生具有探索精神和研究态度的体现。1、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沃土首先要有时对学生提问题的正确理念,对学生的提问采用欢迎的态度,并且站在他们一边,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如在教学小树乘法的解决问题时,教师出示课件,问: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图时,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说:老师,我想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有时为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需要耐心等待,以便学生想出问题,并激励学生提出有效的和有挑战性问题,有价值的问题。2、营造自由宽松的提问氛围要学生敢提问、爱提问,就要改变一种观念:老师和书本上的话句是真理。应当设法让学生憧憬,老师也会有出错,书本也不一定对。学生只有改变这一观念,才能敢于提问题,爱提问题,有时要想学生多提问题,教师要克服那种迫不及待“告诉”学生的习惯心理。教师可以装着自己也有疑惑,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不堵死学生提出问题的通道。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为学生互相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三、注重思维能力的开发常言道:做一切事情离不开思维。解决问题更离不开思维,因为思维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心脏。1、采用“尝试”,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积极探索事物的倾向”。可见,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积极的去探索、去思考,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而采用“尝试法”教学,让学生通过尝一尝、猜一猜,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愿望,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2、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的解决问题具有逻辑性和联系性,而小学的抽象思维水平不高,所以要让学生解决难一些的问题,就要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可以教给学生采用直观材料帮助思维。如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从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