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遇”还是“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这首诗。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重点:读诗,解诗,品诗。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过程:一、认识诗人中国是诗的王国,中华诗歌源远流长,中华诗人灿若群星。学诗以来,大家一定认识了不少诗人吧,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诗人吧。学生交流。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诗人——贾岛,中唐诗人。早年为僧,后还俗。诗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多写闲居情景或描摹自然景物,以清奇苦涩为特色,长于铸字炼句。二、读通古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贾岛创作的诗——《寻隐者不遇》。板书诗题。解题。题目交待了事件与结果。隐者师生读诗三遍。(指名读,师生交替引读。)三、理解诗意这首诗语言平白如话,先想一想,然后请大家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在对话过程中诗人的情绪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让生说,带着自己体会到的情绪读相应的诗句。本首诗的特色是寓问于答,我们来还原一下诗人的问题。“你师父在家吗?”“他上哪儿采药去了?”“他在山上什么地方采药?”……四、改写古诗用对话形式写一下诗中描绘的情境。师生交流。再次感受诗的简洁之美。贾岛作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背诵这首诗: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背了这首诗。指名背,齐背。五、品味意蕴1.隐者之风诗里写“寻隐者不遇”,可有人说诗人好像遇到了隐者,他在诗中写到了隐者,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在诗中寻觅一下隐者的身影。诗中写到的哪些事物与隐者有隐隐的联系呢?松、云、药、山等意象。(寻找中国文化的密码)1赠孟浩然唐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答人唐太上隐者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隐者:松为友,药为伴,山为家,云为衣。2.不遇之谜在中国古代,写寻访不遇的诗还是挺多的。如唐代诗人丘为有《寻西山隐者不遇》,唐代诗僧皎然有《寻陆鸿渐不遇》,下面我们来看一首非常有名的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诗。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虽然“不遇”、“不值”,但诗人并没有被失望的情绪裹挟,反而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这是古人的一种生活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六、再次改写加上你对景物的描写,你对隐者的认识。师生交流。附:寻西山隐者不遇唐丘为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寻陆鸿渐不遇唐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