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铁器牛耕引起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在了解商鞅变法的史实基础上,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以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辩论。教学生辩论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通过积极辩论产生知识的火花。学习了商鞅变法的新知识以后,让学生通过广泛的辩论,明白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史书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商鞅为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生产工具的变革情况,了解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商鞅变法的教学,使学生明白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揭示商鞅之死,使学生理解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教学难点: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教学方法:除使用讲述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以外,注重采用比较法、讨论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并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教学服务。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发展。促使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铁器的使用。铁制农具出现以后,牛耕渐趋普遍起来。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也使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战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承春秋,完成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下迄秦,完成了从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转变。而这一切的变化均与战国时代的变法或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清除了奴隶制的残余,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其中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它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是成功改革的典型。板书设计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2、生产方式的变革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三、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3、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封建: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让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建国。集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于中央。导入新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们的祖先一直不断地在努力着。从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到西周时期的铜制工具,生产工具的每一次进步,都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你们知道这些变革的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学习新课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教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生产工具的变革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问: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使用的劳动工具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这些劳动工具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木、石、骨、蚌。教师:这些劳动工具有什么缺点呢?学生:硬度不够、不耐用。教师: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什么材质的劳动工具?学生:铜、青铜。教师:有什么缺点呢?学生:铜质地软;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易断。教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广泛使用铁制工具,铁制工具有什么优点呢?学生:铁制工具质地坚硬、锋利。教师: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是人们并没有停止思考,又在探索“能不能利用家畜的力量来帮助人们从事生产,减轻人们的负担呢?”引导学生了解早在春秋时,劳动人民就摸索出了牛耕技术,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使用木制、石制工具时,奴隶们怎样才能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集体合作,共同劳动)古书上把这种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叫做“千耦其耘”。当铁制工具和牛耕使用并推广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还需要奴隶们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吗?(不需要,铁犁牛耕的推广,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如果奴隶主仍然残酷剥削和压迫奴隶,奴隶们会有生产积极性吗?(奴隶没有人身自由,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