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己“创”出来的画会更美一、问题的提出绘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儿童借助绘画活动可以交流感情,表现生活感受。幼儿依靠观察、记忆,自己创造视觉符号,自己构成画面空间去表现认识,从而去获得成就感、得到心灵满足。儿童参与绘画活动是一种乐趣,在这种愉悦中,他们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他们画的形象也许有些歪斜、也许与生活中的真实还有些距离,但他们是创造“艺术”,是用自己独有的方法来传达。在幼儿绘画活动过程中,老师似乎形成了一种教学模式,先是告诉幼儿绘画的主题是什么?应该画些什么?然后老师示范画,接着幼儿根据教师的讲解、按照老师的范画进行绘画活动。幼儿从不会画到会从画不像到画得像。绘画活动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幼儿的想象力受到了束缚。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想象力呢?绘画能力的发展与幼儿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二、个案观察记录及分析:案例一:在一次美术活动中,老师首先以谈话形式导入活动,幼儿交流“暑假我去过哪里”!然后老师有选择地范画,老师画的是东方明珠塔,在简单介绍和范画后,幼儿照着范画进行绘画活动。小旭的画面很满,无论是画面和纸的比例还是造型老师都非常满意!但是有一次老师对小朋友们进行了命题画,题目是“我们的小区”。可是小旭却迟迟不画,最后在老师的督促下,他总算是完成了!但和他以往画画的表现来看,显然是退步了,不仅造型不好,连画面也显得很拘谨。案例分析:小旭是一个非常守规矩的孩子,老师说的他都会尽力做到最好,绘画也同样如此。在活动中他只会规规矩矩的模仿老师的范画,不会添加自己任何的想法,长此以往,他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因而,在命题画活动中,他的表现大大退步,这种教学方法扼杀了孩子自主的想象和创造。案例二:在绘画活动“秋天的树”这一主题中,老师没有出示范画,而是让幼儿结合平时看到的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绘画。孩子问询:“老师,我们可以自己画吗?”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孩子们画出了异彩纷呈的作品,有画结着成熟的水果的果树的,有画飘落着树叶的杨树的,更有画树下辅满黄色落叶的银杏树的……而且,在后面的交流中,几乎每个孩子都用优美的语言对自己的画进行了描述,很好的表达出了自己心中的美感。案例分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她们的绘画有时让人很惊讶,无论是画面内容的设计还是色彩的运用,总会让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案例中的老师给了孩子肯定的回答,也给了孩子们自主创作的空间,支持了孩子们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的机会。通过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想象力始终贯穿着整个绘画过程,也直接影响着绘画的效果,绘画活动对于幼儿想象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绘画活动中更好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三、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1.创设宽松的环境,诱发幼儿的想象愉快、轻松的情绪,有利于发挥幼儿绘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绘画潜能,而具有绘画氛围的活动空间则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对活动室的布置,墙壁的美化都注意了构思的形象夸张,让画面栩栩如生,色彩鲜明调和,内容富有童趣。因为幼儿对美的感受,对新事物的兴趣往往是基于最直接的视觉形象。如:在《鱼儿游》美术活动中,事先在墙上贴了关于鱼类的各种图片,在自然角养了各种鱼,把玩具角布置成鱼的世界,让幼儿随时欣赏,激起他们画鱼的兴趣。给幼儿讲有关海底世界的故事,使得幼儿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在此基础上让幼儿画鱼,小朋友们会画出各种以鱼为主题的画,例如:鲨鱼一家、小鱼旅行记、美人鱼历险记、海底音乐会等等,这些作品都表现了幼儿各自的独创性。另外,在美术角给幼儿提供可以随意涂抹的自由墙,让幼儿把课上课下、园内外、节假日游玩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通过画笔充分展示在这块园地上。有了这样的氛围,幼儿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观察美、欣赏美,还能随意地、及时地表现美、创造美,从而诱发了幼儿的想象和创新。2.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的想象人脑中可以产生对未感知过的事物的想象,但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从已感知事物的大量形象中抽取有关内容,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