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概念性教学中教师引导策略的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现状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推进深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已逐渐为广大的教师所认同和接受,但要把这些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其间还有一定的差距。纵观当前教师的数学教学理念,许多教师虽然已清晰地意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必须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目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特别是教师如何恰到好处的进行引导。现在的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种极端:片面强调说、强调练、强调动手,无形中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即使指导,教师也为难以把握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这个统一度。(二)存在的问题小学生的体力和智力还不成熟,知识经验都不丰富,不可能完全独立掌握学习的方向、内容和方法。而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由教师负责作出决定的。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明显存在着两种现象:第一、教师过于强调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采用了填压式的教学,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主体性毫无体现。第二、教师为了让学生体现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听之任之,学生学到那儿就那儿。一堂课下来,基础好的学生只学了基础,基础差的学生却只能无所适从,这样一来,课堂效率也就无从谈起。从以上两种现象分析,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使教学高效率的进行,保证学生获得好的学习质量。可是,长期以来,老师依靠的是教材、教学参考书,如今却需要充分发挥的是自身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与学生的交流与协商,是对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个性培养,这却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掌握得好的。因而,就必须研究教师导的量、质、教和学的度,使教师更能把握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鉴于此教学的现状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认为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引导策略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二、课题的鉴定。教师引导简单的可以理解为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有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想,同时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本课题中强调的是教师要充分把握时机,采用恰当的引导策略,发挥引导作用,教师是“导”师不是“教”师。本课题强调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兴趣,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全体性、全面性,也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持续性。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组织与指导,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研究教师如何从“施教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换。三、理论依据。1.《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和合作者。”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时,并不是要贬低以至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相反,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必然依靠教师善于发挥主导作用。2.《构建主义的学习观》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