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岐山县实验小学杨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下,怎样把语文学科课程与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打开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走语文教学的开放之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活化语文课内学习,创设开放的语文实践情境。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世纪宝鼎》时,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提供问题情境、活动场景、活动方式,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各小组根据课文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研究、讨论:说一说鼎的发展历史,除了书中这些知识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鼎的知识?学生找、划、品、读,在活动的开展和相互交流的过程追求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又如:学完《少年闰土》一文后,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体验角色的情感,让学生以小组自主、合作的形式,根据课文内容分四幕编课本剧: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经过小组的精心准备,把握人物性格到位,处理细节,设计场景道具,表演。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完全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化着自己的心灵,改变着自己的言行举止,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在逐渐地形成。二、拓展语文学习渠道,开展专题型语文实践活动。1、向课外延伸的语文阅读活动。课堂学习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教材中提供的只是一些典型的范例,要求掌握的是最基础的、共性的知识。而课外学习的空间是无限的,是充满个性的。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普遍的语文课外延伸学习活动。教师以教材为桥梁,组织语文综合性阅读活动。如学习了课文《桂林山水》《林海》《索溪峪的“野”》后,组织学生开展“祖国风景名胜知多少”实践活动,学生翻阅收集有关祖国风景名胜的资料、图片,小组互相交流欣赏后选一位同学当小导游,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点。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学习《咏梅》后组织收集毛泽东或陆游诗词,通过诵读、解说、绘画、书法等形式进行赏析,体会诗词语言的精炼。学生课外阅读后,教师还就引导编辑手抄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如在“我是小编辑”的活动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根据各自的特长分工,在总编的指挥下,群策群力,创办“动物王国”、“树木之家”、“交通发展”、“教育之窗”、“成语集锦”、“古诗文赏析”等种类繁多、内容充实、图文并茂的手抄报。而后评出最佳设计,在学校宣传栏展示,激励学生热情参与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勤于动脑,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及协作精神。2、联系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生活处处有语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自然现象、观察社会生活,从而形成敏锐观察力。如在教完《春》后,设计一个“找春天”的活动:结合课文内容,学生选择地点,确定观察时间和范围,仔细观察,找出春天天气、树木、花草、虫鸟、人们衣着等方面的变化,之后写出相关作文,画出美丽的春景图,再让学生朗诵诗文,欣赏图画,体会到春天是美好的,最后放声歌唱《春天在哪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提高习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当将综合实践活动与习作教学结合起来,凭借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如开展“走进植物家族”活动时,组织学生设计好方案,对植物世界中感兴趣的内容展开调查,交流汇报,编辑手抄报。在活动中,学生细心观察,用心体验,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活动结束后,教师捕捉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让学生自由选材,自由写作,教师只作适时适度的点拨真正使“新课标”中倡导的“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能说假话、套话、空话”得以贯彻落实。不仅激起了学生热爱生活、探索自然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