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新增加的一篇课文,文字很朴实,但却是作者史铁生生活的真实体验。我想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品读文字,体会情感,并引发学生思考人该如何活着。为达到以上目标,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是悲伤的,感人的。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用心去阅读文本,是需要教师首先思考的问题。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很快地入情入境。当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朗读的效果,适时点拨,或者范读,以达到预期的效果。2、说说初读后的感受。应该说,这节课上,这一环节学生的回答让我欣喜不已。多数学生在初读后谈到,这篇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却让人深深地感动,谈到文中母亲的伟大。我以为,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一点,是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的。于是,我总结到:这是一篇感动我们的好文章,朴素的文字也能打动人。制定这一阅读环节,关注到学生作为发展主体在阅读中的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有益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和审美素质的提高3、默读课文,要求在文中圈点勾画,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儿子爱母亲吗?你又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虽然新课标中指出,初中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但不等于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有更多的引导、指教,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而阅读首先应该关注语言,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4、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秋天的怀念》这篇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文章,不仅写出了对母亲的厚爱,也对生命和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思考。而史铁生本人,更以他的人生经历,感动了我们,唤醒了我们。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需要思考人生,而这一环节的设置,正是出于这一目的。不足之处:1、这一教学设计主要是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来考虑的,侧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但整个设计比较粗糙,如果能从学情出发,更加细致地解决学生学习时遇到的问题会更好。2、此教学设计强调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但对局部的、具体的基础知识的介绍不够。如景物描写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等。3、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比较差,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培养、提高。4、课堂上虽然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研读课文,但效果很差。长期以来学生养成了等老师来讲的习惯,很多学生不会思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和文本充分地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