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技能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正确区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不同。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同学们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P33-34)★1.在下,向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2.在一定温度下,有存在,且或在溶液中加少量该溶质,若,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请阅读课本P33-34,完成相应实验并思考如下问题:(P33-34)(一)饱和溶液1.[活动与探究一:实验9-5]操作往20mL水中加入5gNaCl,搅拌再加入5gNaCl,搅拌再加入15mL水现象结论固体消失有晶体存在固体消失不能再溶解还能溶解还能溶解2.[活动与探究二:(实验9-6)]操作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再加5g硝酸钾搅拌……加热再加5g硝酸钾搅拌冷却现象结论(向20mL水中)全部溶解有固体剩余全部溶解全部溶解有固体析出还能溶解不能再溶解还能溶解还能溶解不能再溶解小结: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3.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已经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观察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该溶质不再减少,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P33-34)(2)在上面的前提条件下,关键看什么?在不变的条件下(相同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向其中加入少量的蔗糖搅拌,看是否能溶解。5.对“饱和”、“不饱和”的理解(1)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溶质是否能继续溶解。思考:如何判断某一杯蔗糖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呢?(3)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P33-34)氯化钠饱和溶液加入少量高锰酸钾说明:1.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高锰酸钾2.此液为氯化钠饱和溶液高锰酸钾不饱和溶液再加氯化钠(不溶解)小结: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P33-34)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认识中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是指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再溶解同种溶质的溶液B.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该温度下该物质浓度最大的溶液C.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溶液质量变大D.在一定温度下,饱和的NaCl溶液中不能再溶解蔗糖(P33-34)解析: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即在此条件下,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温度不改变,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就是该温度下该物质浓度最大的溶液,但如果改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量,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从而可以继续溶解同种溶质,A说法不正确,B说法正确;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KNO3晶体不能继续溶解,故溶液质量不改变,C说法不正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的NaCl溶液不能继续溶解NaCl固体,但对于蔗糖等其他可溶性物质而言是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故D说法不正确。答案:B(P33-34)(P34-35)请阅读课本P34-35,并完成相关探究,思考下列问题:★4.的过程叫结晶,结晶有两种常用方法:一是,二是。★5.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结晶。★6.为什么汗水带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为什么常出现白色的斑痕?、或。()()或。(二)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时,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硝酸钾晶体1.结晶:已溶解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P34-35)2.结晶的形式(1)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如:冷却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2)蒸发结晶如:海水晒盐3.海水晒盐(1)原理: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使食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