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中求高效开学以来,我镇的高效课堂活动火热进行中,老师们积极的投入到听课、讲课、议课活动之中。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效课堂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都在我们的课堂上反应了出来,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学生参与面大,学习的主动性似乎得到了充分的调动。然而,在听课之余,总感觉这些课堂中还缺少点什么。我们的课堂确实是让学生动起来了,表面上人人参与讨论、个个抢着发言,看上去热闹非凡,但是我总觉得学生没有了静心思考的空间。没有思考的课堂是徒有其表的课堂,也是不实在的课堂。说到底,我认为高效课堂要动中取静,安静能够营造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获得独立思考的机会。“静”包括学生的静读、静思、静练、静悟等,也包括教师的静静倾听。一、“静”中独学,用心思考。独学,是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感悟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深入研读文本,静心思考,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记录下自己的感悟与思考,提出自己在阅读时遇到的困惑。而这些,学生不静下心来,是做不到的。比如:在体会感悟句段所蕴含的哲理、情感时,惯性课堂上呈现的是学生读一遍句子,然后小组里每个同学说自己的理解、感悟,学生基本都是不假思索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根本没有思索揣摩的时间过程。这样的感悟,其深度可想而知。我认为判断一种学习方式的好坏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非常重要。要搞好学习必须善于倾听、勤动脑、多思考。而要养成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往往要引导学生“静一静”,让学生克服浮躁情绪,在倾听和思考中明白教学的目标迸发思维的火花,领悟知识的真谛。二、“静”心探究,学会合作。群学,是高效课堂的灵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把自己在独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拿到学习小组中去集体探究。此时,整个学习小组在学习小组长的组织下,展开紧张有序的学习、探究、交流。那么,小组在讨论、交流时,一位组员在交流,其他组员就要安静下来,认真倾听,静心思考,以便能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如果此时没有一个“静”,大家都在叽叽喳喳的说,谁能听懂什么。所以,群学时需要“静”。三、“静”在汇报、展示时。高效课堂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展示中。课堂展示是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既包括小组讨论后学生在黑板上的书面展示,也包括学生登台讲课和学生互动质疑过程中的各种展示活动。展示环节是小组团队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展示的氛围。此时,热热闹闹,嘈嘈杂杂的不行。这时,需要整个教室安静下来,需要教室里的所有学生都要安静下来,认真倾听他人的展示。这是对展示同学的尊重,也是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静下心来,认真倾听,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是情感的交融。总之,我认为在高效课堂中还给学生一份宁静,是对学生心灵的释放,一种洗礼。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要实现自己的教学意图,更要面对学生实际,不断细心观察,善于调节自己的教学手段,捕捉教育契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高效而务实,使得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