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流变发展一、戏曲的概念二、戏曲的流变发展““戏曲”名称的最早出处戏曲”名称的最早出处至咸淳(至咸淳(1265-12741265-1274),永),永嘉嘉戏曲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声歇。正声歇。————[[宋宋]]刘埙《水云村稿刘埙《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词人吴用章传》传》其它文献中的“戏曲”名称其它文献中的“戏曲”名称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有“戏曲”一词,凡二见。曲名》有“戏曲”一词,凡二见。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清唱谓之冷唱,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清唱谓之冷唱,不比不比戏曲戏曲。。戏曲戏曲藉锣鼓之势,有躲闪省力,藉锣鼓之势,有躲闪省力,知者辨之。”知者辨之。”近代学者王国维撰写了《戏近代学者王国维撰写了《戏曲考原》《宋元戏曲考》等著作,最曲考原》《宋元戏曲考》等著作,最终确定了用以指称中国传统戏剧样式终确定了用以指称中国传统戏剧样式的“戏曲”概念。的“戏曲”概念。一、戏曲的概念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云:“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戏曲”要成为“真戏曲”,除上述各条外,还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其一曰“乐曲上之进步”;其二曰“由叙事而变为代言体(指摆脱叙事者的视角,直接模拟作品中人物的声口)。一、戏曲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云:“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致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一、戏曲的概念“戏曲剧本一般都兼用韵文和散文,分‘折’或‘出’,现代戏曲则多分‘幕’或‘场’。剧中人物分由生旦净丑等脚色行当扮演,表演上按脚色行当而各有不同的程序动作和唱、做、念、打艺术要求。音乐体式有唱曲牌的‘联曲体’、唱七字句或十字句为主的‘板腔体’,或综合使用二者。新中国成立后,各戏曲剧种有了新的改革和发展。根据1959年统计,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共有三百六十多种。”二、戏曲的演进发展先秦歌舞汉魏百戏两晋南北朝乐舞隋唐戏弄宋杂剧与金院本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近代地方戏上古至五代(戏曲的孕育期)1、先秦的歌舞与俳优歌舞巫——乐神以歌舞为主女巫俳优优——乐人以调谑为主男优“优孟衣冠”2、汉魏百戏又名“角抵戏”东海黄公与雅乐相对(颜师古“角其伎也,相抵触”)俳优装扮——优孟衣冠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宫廷内,还有一种专供统治者调笑取乐的俳优,他们用滑稽的语言和动作演绎具有讽谏意义的内容,劝谏统治者。如《史记·滑稽列传》中所载“优孟衣冠”的故事。故司马迁谓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周贻白《中国戏曲史长编》说“优孟衣冠”成是中国戏曲的开端优孟是中国最早的戏曲演员。汉代百戏,当时又称做“角抵”。汉代百戏中不乏装扮表演,有的甚至发展到装扮人物,采用代言体以演故事的水平,如《东海黄公》。它已具备了由演员装扮人物,用代言体以演故事的戏剧要质。角抵戏《东海黄公》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汉墓百戏陶俑东汉乐舞百戏图3、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乐舞伎艺六朝上云乐更浓郁的表演成份北朝三大戏大面、代面(南陵王入阵曲)踏摇娘拨头(钵头)。4、隋唐代五代优伶戏弄伎艺机构太常寺教坊梨园歌舞乐曲和参军戏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唐之参军、苍鹘至宋而为副净、副末二色”。(王国维《宋...